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9|回复: 0

槎城纪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2 2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1206槎城纪事.wmv
这在是位于河源市中心的一条老街。时间似乎在这条街上停滞了,只要人们走进去转悠,便再也转不回现在
老街的名字,叫太平街。在河源人的心中,它是河源城活着的历史。
[现场:卖山歌碟。]
没事的时候,刘忠娥总爱到太平街逛逛。她是一家报社记者,喜欢掠过身边平仄的街道、古老的窗台楼阁,用相机去捕捉关于太平街的气息
河源城又称“槎城”,因东江和新丰江在城东北面交汇,江上竹筏纵横而得名。河源城建于南齐永明元年(即公元483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1988年河源撤县建市,河源城是河源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为双江交汇,过去河源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沿海与内陆的货物在河源码头中转,名商富贾云集,由此形成繁荣的商贸中心,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同期声:货物都在河源码头中转的,所以许多县区的物品名都打河源的旗号。比如忠信产的蒜头,打的是河源火蒜。上世纪60年代,有一年打了忠信火蒜出口到法国,他们就退回来,不认账了
每年冬至一过,肖屋人家便开始在温暖的炭火上做蛋卷卖。蛋卷是河源人过年必备的特产。鸡蛋、白糖、面粉和水搅匀,涂在铁板上烤熟。这看似简单的手工,却需要独到的功夫。做蛋卷是肖家祖传的手艺,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河源人仍视肖家蛋卷为正统。
肖屋位于河源城一个叫“下城”的地方。区别于旁边高楼的单元套房,肖屋曾经住着上百户人家,是传统的客家围龙屋。从挤夹在楼房缝隙里的老屋厅堂门廊中,仍可窥见这个家族当年的显赫。
[同期声:400多年了,明末清初建起的。你看石阶的滴水痕,就知道它有多古老了。]<
今年86岁的肖大爷,在肖屋住了一辈子。过去,肖屋拥有四家私塾,附近的孩子都送到私塾上学,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学生。肖大爷也是在自家私墪上的学,初中以后,学费由肖姓族人共同承担。客家人尊师好学的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崇文重教的家风,加上世代居于城中心,肖屋子弟多以商、学、兵为职业。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也是出自肖屋。弯曲幽深的巷道,肖大爷带我们来到他童年上学的匠翘书院。
书院已经看不到当初的样子,上世纪土改运动归公后,匠翘书院曾被出租给一家工厂,现在已经荒废,成了租房客养狗的地方。
[现场 肖大爷不胜唏嘘的感概:以前不是这样的,不知道有多漂亮,有草有花……]
书院的对面,水泥高楼正拔地而起。随着城市的变迁,匠翘书院不可避免地走上终结的命运。而随同一起结束的,还有肖大爷童年的记忆和那个不可能再回来的年代。
在河源城,与“上城”相对的,是“下城”。古代曾有学者这样概括河源城:“双城双塔双江水”,双城,指的正是上城和下城。两个地名,恰恰说明了河源城建城的来历。
今天,人们已很难分辩出河源城是由两个古城合并而来。只有那些像肖屋一样的红墙绿瓦,那些隐藏在城市繁华中的坊间巷道,依旧向人们诉说着河源城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交替。
往返于太平街,刘忠娥特别注意到一家英文招牌的店铺,上面的意思表明,这里的店主人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代理纽约的洋油。物是人非,现在店铺只卖百货。卖洋油的店主哪里去了?让纽约煤油飘洋过海的他,会有怎样的身世?<
[同期声:我很想了解过去岁月的那段故事。] [现场:找现在店主问卖洋油的身世]
临江而建的太平街,始于清朝河源城“下城”再次建城时期。民国和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广州、香港、东莞等地居民通过水路涌至河源。一些精明的商人边避难边开店,他们的加入使太平街日益兴旺,并形成了广州的百货、东莞的水产,兴宁的布匹,潮汕的药材等洋洋大观的商品行当。
当时,太平街前面的店铺卖货物后面的宅院住人,像所有商铺一样,卖洋油的店主人也曾经这样度过繁华如锦的岁月。如今,一楼的门店仍旧延续着商人致富的梦想,只是二楼的楼阁,已经旧得只剩下一屋苍老的时光。
2007年1月,刘忠娥将太平街的照片连同文字资料一起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帖子的点击率非常高。在数十条留言中,一个叫“wxl”网友的留言引起刘忠娥的注意。“wxl”说,卖洋油的店主姓何,上世纪50年代举家迁往惠州。
[同期声:我给他留言了,(说什么了?)问他是不是卖洋油的后代。但他没有回复我。]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找到太平街所辖的源城区房管局,请工作人员帮忙,看能否调出卖洋油店铺的档案。
这是太平街的档案,是60年代建立的……]
太平街商铺在上世纪50年代大多收为公家经营,这些60年代之后才建立的商铺档案,意味着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已没有了希望。芝麻糊在邝屋巷不知卖了多少个年头,就如同人们不知在这里吃芝麻糊吃了多少个年头。邝屋巷在河源城人尽皆知,不过人们更愿意把它叫做“卖芝麻糊的地方”。 邝屋巷的尽头,是一座叫邝屋的古宅。它的来历和一个叫邝愈平的人物有关。邝愈平为南宋高宗时的一品命官,官至刑部尚书。当时南宋内忧外患不断,公元1217年,元兵攻宋,时值宋金交战,西夏军的到来使南宋朝延一片混乱,无人敢进言献策。邝愈平精忠直谏,主张“缓金伐元”,却为群*反对,被贬南雄,后迁河源。随同一起迁河源的,还有邝愈平的女儿邝淑丽。贵为宋高宗的妃子,她被称为邝妃。在穿越山水的被贬路上,没有人知道她的心里是什么感受。报国志末酬,一年后,邝愈平郁郁而终,葬于河源城南梧桐山。
[同期声:后人 墓地规模……过去扫墓那天,墓台放下九张八仙桌,都在那里吃饭……]
邝愈平墓1996年被河源市列为首批重点保护单位。桂山之巅的邝妃之墓与它遥遥相望。 如今从邝屋走出去的邝氏后人遍及海内外,无论去了哪里,从事什么职业,“精忠报国”的祖训,却被他们奉为立身处世不改的原则。时间过往,历史重重叠叠。1500多年的变迁,河源城经历了一次次的风起云涌。这座以江水碧绿著称的城市,这座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城市,客家传统深厚,文明薪火相传,如今正以勃勃生机,书写着新的传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0 14: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