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2-24 00: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岛国新加坡,报业市场有限,但却曾有数家报社激烈竞争。《联合早报》的前身是《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1983年,这两家报纸合并,共同出版了《南洋星洲联合早报》,简称《联合早报》,目前主导着新加坡华文报市场,并在华人世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但是《联合早报》今年却已经步入创刊的第83个年头,对于这份拥有自己独特历史、并与中国颇具渊源的报纸,兹愿据所知向大家报告一下早报早期的一些情况:
《联合早报》是1923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胡文虎先生创办的《星洲日报》合并的成果。早报将自己的历史追溯至1923年,表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体现了珍惜优良传统的精神。
??
??陈嘉庚先生和胡文虎先生办报,当然有宣传自己产品的初衷,但也一直不忘服务社会。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来自中国大陆的文人学者参与了这两份报纸的创办,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愈之、郁达夫、张楚琨、关楚璞、傅无闷等。这些早期报人视中国为祖国,报纸主旨也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
??《星洲日报》在创刊词中即提出,要“肩负起时代的重任”。1929年7月开辟“祖国要闻”版报道中国新闻。抗日战争期间,《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自觉肩负起唤醒民众、支援中国抗日的重任。为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翔实报道局势的变化,报纸往往一天出三期。由于这些老报人的努力,开创了东南亚华文报业的鼎盛时期。
??
??当年华文报的“硬件”也绝不落人后,除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而不断更新印刷技术和设备之外,在1950年代,《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还曾经拥有本身的机队。那年头,报馆的飞机每天凌晨隆重升空,从新加坡专程空运报纸到马来亚各地分发。这是多大的手笔,何等的气派!当时的报馆职员,包括编辑部同事,都有机会轮流免费乘搭“顺风机”,风风光光到马来亚一游。在那个大多数人一生从未坐过飞机的年代,报人享有的这种特权不知引来了多少羡慕的眼光!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后英文成为新加坡的强势语文,两家华文报共同面临着发行量和读者人数下降的前景。为避免恶性竞争,双方管理层在1983年达成了合并意向,开始共同出版《南洋星洲联合早报》,简称《联合早报》。因为这两家报都是私人所有,合并根本上是一种商业行为。
??
??当然,作为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双方能坐下来谈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政府起了鼓励和推动的作用。目前,《联合早报》已拥有采编人员200多名,每天出40版,最多时达到60多个版。
??
??新加坡政府对报业的管理是宏观的,主要通过制定《诽谤法》等一系列法令来约束报业的行为。一件事发生了,只要消息是确实的,肯定会被报道。因为不报道的话小道消息传播得更快,会导致谣言四起,人们添油加醋地进行歪曲,效果更不好。
??
??当然,新加坡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它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种族流血冲突,所以在涉及种族、宗教、语言等敏感领域时,都会很小心地进行自我约束。像最近发生在北欧的“穆罕默德漫画”事件,是不会发生在新加坡的。
回首过去,新加坡华文报可说是历尽沧桑,走过了无数坎坷路。它和新加坡人共哀共荣,同悲同喜,命运紧紧维系于新加坡这块它植根和生存的多元文化土地上、维系于东南亚的地缘政治关系中。但在另一方面,它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中国这个文化母体的巨大磁场的引力,受到它所发出的强大的电磁波的遥遥牵引;很多时候,它的运程其实也随着中国的命运的起伏转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
??本土维系力和中国牵引力这两股力量的牵扯、冲击、互动,曾使新加坡华文报走过崎岖曲折、甚至颠簸波折的道路。如今,由于新加坡建国和经济发展成功后产生了区域化的需要、文化和寻根的需要,而中国则在闭关自守了30年之后改革开放、以友善积极的姿态重新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个显著的位置,这两股力量突然发生了良性的互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本地华族文化的发展,为华文报的前途开辟了一条阳关道。
??
??当然,中国除了重新提供文化资源之外,现在更为《联合早报》提供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潜在市场——中国人成为早报电子版的最大读者群,因此,中国的开放可说给《联合早报》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使它得以跨出狭小的国土,跃上世界舞台,成为一份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和敬重的知名华文报。
新加坡张振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