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2|回复: 3

台灣客家山歌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1 17: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灣客家山歌團創辦人呂錦明、姜雲玉、鑑於傳統客家歌謠的表現方式通俗有餘、精緻不足,不易為年輕一代所接受,然而台灣又無專責研究推廣機構,於是排除萬難,始於1991年10月成立「台灣客家山歌團」,以演唱客家山歌為主,並擴大採集山歌,研究各地唱腔以及創作新曲,同時加強舞台身段演練為宗旨,並以薪傳客家音樂文化,推廣客家山歌,提昇客家歌謠演藝水準,以藝術化,精緻化,生活化、雅俗共賞為發展目標,組成優質的客家山歌團。

   Lu Chin Ming and Chiang Yun Yu Founded the Taiwan Hakka Folk Song Chorus in October 1991 in recognition of the fact that traditional Hakka folk songs are easy to understand, yet lack the artistic quality to get accepted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ere had been no formal institution devoted to the promotion and research of Hakka folk songs before this. The Chorus is devoted to collecting and performing Hakka folk songs, While exploring different indigenous folk tunes, composing new songs, and attempting to enhance the postures of the performers on the stage. By doing so, the Chorus aims at preserving the Hakka Musical culture, promoting Hakka folk music, and enriching the presentation of Hakka folk song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elevate Hakka folk music beyond its colloquial presence to a state where it may be experienced and appreciated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團長的話:

藝術是甚麼?藝術是一種美麗的堅持,藝術是誠誠懇懇、無怨無悔的付出。

「台灣客家山歌團」一路走來十餘年,將客家心、客家情,融為婉轉繞樑的山歌聲,再以歌聲轉化為美麗的足跡,走過繁華的大都市,走過淳樸的小鄉鎮,也曾漂洋過海踏遍對岸大片的土地,透過文化感情的交流,讓「客家山歌」聲聲感動海峽兩岸的客家人。

我們堅持傳唱客家的優良傳統,獲得鄉親們肯定與支持,我們更努力創造客家音樂的新格局,亦受到各界矚目與讚賞,但是我們並不以此自戀自滿,多年來身為「台灣客家山歌團」的每一位成員,無不懷著感恩的心,以及「愛客家」的情,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與方向,攜手同心、樂觀前進。相信凡走過必留下優美深刻的足跡,我們已踏出一條,邁向客家音樂「藝術化、精緻化、生活化、普及化」,雅俗共賞的新路與理想;這幾年來山歌團,一面開拓客家文化的新視野,一面展現客家音樂的多元形式與豐富內涵,期能提昇客家音樂,豐富台灣文化,進而躋身於國際舞台,與世人分享。

「台灣客家山歌團」有如孕育著豐富種子的苗圃,不斷的培育著許多優良品種的小樹苗,只要耐心修剪灌溉,假以時日必定能健康茁壯,生意盎然。走過從前,展望未來,衷心感謝每一位曾為本團付出心力的先進、長官、前輩師長、舊雨新知,以及所有支持本團的知音朋友們,您點滴的灌溉、耕耘,相信都將一一成就在寶島台灣美麗的音樂園地中,他日大樹成林,開花結果,這份欣喜而甜蜜的果實將與您共享!盼望各位今後仍能秉持著以往對「台灣客家山歌團」的關愛,繼續給予支持與不吝賜教,僅此一併致謝!     

                                                  姜雲玉 2003  4  30

 

A word from the founder :

What is the concept of art?In my opinion, art is the persistence toward aesthetics. Art is also the sincere and successive effort toward achieving that goal.



For the past ten or more years, the Taiwan Hakka folk song chorus has traveled to numerous places to perform Hakka folk songs, including big cities, small towns, and Mainland China. By articulating our appreciation and love toward the Hakka community through our rendition of beautiful Hakka folk songs, our performance has deeply touched many Hakka communities across the Strait.



Our persistence in promoting the wonderful Hakka tradition by preserving traditional folk songs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supported by the Hakka community. Meanwhile, our efforts to enrich the Hakka folk music have drawn wide attention and won excellent praise from the public. However, we are not stopping at this point. Keeping our gratitude and reminiscence of the Hakka community in mind, the Chorus is determined to keep working hard toward this goal. Based upon our previous efforts, we believe that we have already created a new facet through which to appreciate Hakka folk music, emphasizing making the Hakka music more refined, artistic, easy to understand, and widely accepted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y including new elements and demonstrating the prosperity and multiplicity of the Hakka culture, the Chorus attempts to improve Hakka folk music, enrich the culture in Taiwan, and further share this melody with the global community.



The Chorus is not only a professional troupe, but also a training ground for developing performers. With practice and patience, we believe that there performers will turn out to be seasoned professionals. We appreciate every single person that has been assisting the Chorus in various ways in the past. Your input has resulted in this great accomplishment in Taiwan music history,and we would like to share this outcome with you. We wish for your continued support and comments as before. Thanks a million at last.

團 長: 姜  雲 玉         藝術總監:  呂 錦 明

固定練唱時間: 每週一晚間七時至九時三十分

練唱地點: 台北市紹興北街10號地下室 (善導寺捷運站6號出口)

聯絡電話:呂錦明  02-24221662    0921-831-177   姜雲玉  0935-668-751

通訊地址: 臺北市仁愛路4段345巷4弄39號4 樓

E-mail: acyun@ms45.hinet.net

!!團員招募中,凡對客家歌謠有興趣者,請來電洽詢!!

网站:http://www.hakkaworld.com.tw/twhakka-chor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7: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團長/藝術總監介紹


團長 - 姜雲玉 老師

台灣省新竹縣人,自幼喜愛音樂,天賦嗓音圓潤甜美,高中時期即經常參與各類藝文演唱活動。1982年投入國民中學音樂教育工作,因對民歌演唱以及表演藝術的熱愛,課餘時間仍繼續努力於專業之學習與研究,並發揮所長,將所學成果呈現於藝術舞台之上。曾多次前往大陸地區棌集民歌,請教學者名家,對中國各地民歌、地方戲曲、民間曲藝之「唱法」與各民族的「舞蹈」均作深入之探索與實踐,尤對「客家歌謠」之演唱更具有獨特的見解與風格,深受各界之肯定與讚賞,舞台表演極為自然、流暢,十足地掌握民間歌謠的樸實感與親和力,多年來致力於「客家歌謠」與「大陸民歌」的演唱、推廣,以及資料整理和唱腔研究。是一位極具素養的「民族歌謠藝術演唱家」,也是國內各知名國樂團爭相邀請演出的對象,客家界更一至推崇她為「金嗓山歌后」,以及最具公信力的「山歌比賽評審」。舞台演出極為頻繁,不論演唱或各類節目主持均有傑出表現。  

現職:
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音樂教師
台灣客家山歌團團長暨指導教授
中廣客家頻道「品味音樂」節目主持人
中央廣播電台「山歡水笑好歌來」節目主持人

學 歷:
國立藝專國樂科(聲樂組)畢業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音樂舞蹈系)畢業


經 歷: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兼任講師
成明合唱團團長(1992~1995)
音樂會活動策劃與節目製作)


代表作品:
姜雲玉客家歌謠精選─美聲集CD、錄音帶
姜雲玉臺灣客家山歌小調曲集錄音帶
姜雲玉臺灣客家歌謠獨唱會錄影專輯(國家演奏廳)


自 述:
世界上種族繁多,語言尤其複雜,但是卻沒有任何一種語言可以取代另一種語言的聲韻之美,以及它在人類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價值,客家鄉音當然也不例外,我的出生地 - 新竹縣北埔鄉,是一個典型的「客家莊」民風純樸、文風鼎盛且充滿著客家鄉土原音,而我從小就浸潤在那種環境裡。我的嗓音源自我的母親,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因此「唱歌」是我從幼年時代即持續到現在從未改變的志趣。唱「客家歌」對「客家人」來說,原本就是天生自然的事,但這對生長在台灣的我卻十分例外,「客家山歌」它曾經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一段很長的歲月,在那一段歲月裡人人都以能說一口流利「國語」為榮,政府大力推行國語政策,學校更是全力配合推廣,甚至於禁止使用方言,於是唱客家歌、聽客家戲,都成了次級文化,雖然少年時代的我,成天與客家山歌小調和客家採茶戲為伍,然而卻隨著學校教育的影響,反而使我視鄉音為「陳腔土調」,難登大雅且避之猶恐不及,真是從何說起?

就讀國立藝專國樂科時,提供了我廣泛學習中國音樂的機會,此後便沉浸於中國歌樂領域多年,即使是投入國中音樂教師的行列之後,仍義無反顧向前邁進,然而當我以民族音樂學的角度去研究、分析民歌的時候,我深深瞭解語言、風俗習慣、地理環境,乃至於宗教信仰等的種種差異,都是影響民歌形式、內容與風格的要素,也只有從這些要素上實實在在去了解,才能對民族歌樂的內涵一窺究竟。我如夢方醒,於是回顧且反問自己「我來自何處?我屬於何方?」我終於體認到身為一位客家子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同時決定投入更多的心力來研究及推展客家文化的精華「客家山歌」。

海峽兩岸開放探親以來,我曾多次專程前往廣東梅現地區,除探訪原鄉,除了請益於當地的客家山歌演唱歌手、詞、曲作家和創作、改編等專家外,並深入了解當地客家音樂的發展概況,以及政府學術機構與民間單位配合的程度,此後又與數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集資,以實際行動獎助當地客家山歌理論家出版專著,包括胡希張、余耀南所著「客家山歌知識大全」等,並自籌經費請優秀作曲家如張振坤、陳勛華等,為客山歌編曲、配器甚至創作新曲,藉以補充台灣客家音樂理論著作之不足,更期盼能與喜愛客家山歌之同好共同分享。

為了利於客家音樂的提昇與推展,於民國八十年與同屬客家籍的音樂家呂錦明先生攜手合作,共同創辦「台灣客家山歌團」,藉此結合客家界優秀歌手以及熱愛客家山歌之鄉親同好,共同努力並朝向專業性與計劃性的培訓,終於能將豐富多采的「客家山歌」演唱搬上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等精緻舞台。多年來不計利益、不計酬勞的專心投入與付出,總算有了些「小貢獻」,尤其是八十四年底錄製了個人生平第一張客家歌謠的CD唱片、錄音帶,不但獲得客家界、藝文界一致肯定,對於豐富傳統音樂與鄉土教材方面,更作了實質的幫助。另外八十六年底在國家演奏廳舉辦「姜雲玉客家歌謠獨唱會」,將客家歌謠首次以「獨唱會」的演出形式呈現於國家級音樂殿堂,並且在台灣的音樂歷史上增添新頁,個人感到無比榮幸外,謹以最誠摯的心感謝台北市立國樂團的主辦,以及鄉親友好多年來的支持與鼓勵。客家山歌之所以成為廣大客家鄉親的最愛,不僅是因它源遠流長、代 代相傳,而且由於它具有鮮明的主題和地方色彩,以及特有的藝術風格,對於有志研究之士堪稱得上是一塊迷人且富饒的園地,我或許稱得上是位辛勤耕耘的園丁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藝術總監 - 呂錦明 老師
台灣花蓮人
花蓮師範畢業

現任:
台灣客家山歌團指導教授
基隆雨韻合唱團指揮
中國石油公司北區合唱團指揮
台北縣客屬文化合唱團指揮
中廣客家頻道「品味音樂」主持人



曾任:
基隆市中小學音樂教師廿六年
中華客家歌謠協會理事長
台灣合唱團、基隆市兒童合唱團、海洋大學合唱團、汐止鎮立合唱團指揮。
法國國家科學院「海峽兩岸客家音樂」研究計畫研究員。
1967年隨許常惠、史惟亮教授採集台灣民謠。
1989年曾指揮中油合唱團演唱於總統府介壽堂。
曾獲全國青年作曲比賽第一名、省教育廳甄曲第二名、佳作等,並獲王永慶甄選歌詞第二名。
曾參加「歌劇選粹」、「魔笛」演出,「山歌一唱心花開」「我歌我唱」及藝文活動演出,並代表我國參加柬南亞歌唱比賽獲優勝獎
l99l年春節獲邀總統府文藝新春茶會獻唱。
曾負責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節目製作。「七七抗戰歌曲」節目製作。
曾製作「客家歌謠演唱會」於台北市藝術季,第一屆客家文化節。

演唱的話:

不怕你見笑,客家山歌唱了幾十年,未曾想過出唱片的事,最近兩三年,時常到各地上節目,許多鄉親們都向我要錄音帶,盛情難卻,精心製作了這一張專輯,這張專輯的製作理念有三:

一、在台灣的客家歌謠中,傳統的十分傳統,一直是客家鄉親們最愛。創新的流行歌又過於新派。雖然有不少佳作,令人耳目一新,畢竟缺少那麼一點客家韻味。因此,本人先將傳統的山歌去蕪存菁,以藝術的手法編曲,保留了傳統的風格,加上聲樂的技巧,美聲的詮釋,賦與新的藝術生命。這種作法,大陸上的南歌、張振坤、陳勛華先生等早就著手改革,深獲各界的肯定。以近年來個人數十場演唱後的反應來看,這些改編曲,也獲得台灣客家鄉親們的喜愛。

二、傳統的山歌更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音樂大師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曾說:
「民歌是最高藝術,是創作完整性的楷模。我看待一首民歌小調如同一首大師的作品」。尤其是台灣的客家山歌保存得很好。向來,我只要有演唱的機會或負責製作節目,傳統山歌從不缺少,它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份,也是無法割捨的文化遺產。世有明訓「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嘛!

三、強調伴奏的重要性。特別是改編曲,感謝多位大陸的名家和蘇文慶先生為此精心配器,本人也編了幾首。國樂團成員都是國內名家所組成的最佳樂團,豐富了山歌的音樂性也增加了山歌的耐聽性。傳統樂團部份,仍請到台灣最好的樂師來錄音,以保存傳統的精神。

前面提到,唱了幾十年的山歌,真經介,我做細人仔介時節就會唱山歌。在以前「掌牛孻仔」唱山歌係盡自然介事情。同伴中有人用月桃葉做介笛子吹山歌,也有人會用樹葉吹山歌,園中田裡不時傳來優美的歌聲,莊肚有人「打採茶」,每擺都看到唔記得轉。想起頭擺,我就愛用客家話來寫。沒辦法,按仔介感覺卡甜美呀!

一九六七年,政府第一次在台灣全面做民歌田野調查工作,本人盡榮幸跟隨許常惠教授,在南投日月潭、高雄美濃及屏柬深山霧台、恆春 地區作田野工作認識到民歌的重要,同時對客家山歌的保存完好,深感訝異,田野工作實在很辛苦,卻給了我接受傳統洗禮的機會。

兩岸開放後,曾多次深入大陸原鄉採集山歌,對大陸上由政府在各縣設立專業的山歌劇團和山歌藝術學校,印象深刻,因此,在一九九一和姜雲玉老師創辦台灣客家山歌團。個人從教職上退休後,全力投入客家山歌的教學、演唱,編曲和製作節目 工作。希望對弘揚客家文化,提昇山歌的藝術層次付出心力。然而,個人能力畢盡有限,推廣山歌的路還很遠,希望有心的人,大家共下來打拼!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10-21 at 17:42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7: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團長 姜雲玉

藝術總監 呂錦明

女高音
陳淑姬 李雪燕 陳美錡 宋瑞娥   蕭阿圓
吳宥慧 張雪麗 劉玉嬌 彭紅珠   涂馨友
劉秀蘭 徐錦秀 陳月珍 邱于珍  涂馨月
吳春香 邱薇云   

女低音
左春香 曾勤妹 姜雪貞 何秋蘭 詹春娟
葉淑萍 葉君萍 余蘭英 劉秀香 張國友
謝寶妹 張麗卿 鄭秀蘭 蔣幸珠 莊素琴

男高音
陳憲治(進財) 梁春光 陳春霖 張瑞寶 賴輝雄
張宏泰 吳明斌 陳忠義  
 
男低音
林喜華 賴世邦 官有煥 吳進盛 鍾英光
謝維權 彭錦球\n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10-21 at 17:46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9 21: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畢竟要經營好一個團挺不容易的
確實值得敬佩
更是頌祝貴團
佳績頻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2 23: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