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49|回复: 6

名人与赣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30 17: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敢直陈的袁庆祥
    袁庆祥(生卒年代不详),字德征,号崖松,于都人。自幼聪慧,少有大志。博览群书,文章浑雅博大,精书法,笔势刚劲有力。其性刚正,深嫉逢媚,不畏权势。

    明成化四年(1468年),入太学,历任内府,上书陈五事:省国费,以节民用;严选举,以重守令;修武备,以防边患;存公道,以守国法;起民望,以惜才能。宪宗皇帝看后,罪责八十杖。十四年中进士,任潜山知县,百姓相戒不敢为不法事。后任刑部主事,因办案能力出众,成绩卓著,加封为承德郎,升广东按察司佥事,总管广湖军事,晋阶朝列大夫。著有《崖松集》、《归来稿》、《读史录》、《古今杂议》等书。

2、王阳明与赣南的情节

    位于大余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丫山,雄峰凝翠,云遮雾绕。山上有座灵岩寺,始建于南唐,兴盛于明代,是赣、粤、湘边界上颇有名气的佛教圣地。

    1528年,身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正在南安总督军务,积劳成疾,经奏请朝廷核准,暂回浙江余姚老家养病。当他乘舟行至青龙镇时,病情加重,遂客死于舟中,享年五十七岁。

    赣南民间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1528年,当王阳明因病告假还乡,由南安县城乘船到达青龙圩时,忽弃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灵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将要圆寂,他命僧徒将他所处僧室紧锁,不得打开,只说了句“姑俟我至。”王阳明来此见僧房紧闭,甚是奇怪,便问僧徒。众僧徒将禅师之嘱告之。王阳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将门打开。他发现室内案几上有本书,他拂去灰尘,翻开书,轻声读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身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当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转重,客死于青龙镇河中舟内,享年正好五十七岁。

    民间传说固然虚妄,但它能从某一角度反映人们的心理走向。

    为什么王阳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赣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阳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年间,他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任南赣巡抚,治理动乱之中的赣南。他率领军队在赣南境内及其周边的闽、粤、湘边境各地作战,打过许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横水(崇义)、桶岗(即南康市唐江镇。客家话的“桶岗”与“唐江”音相近)等地创造过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战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赣南在全国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广为传播他在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见解,促进了赣南文化的发展。历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赣州话是王阳明教出来的”,是否确实,已无从查考。按理,靠一个人教出一个城市数万人日常使用的方言来似乎不可能,但王阳明确实采取各种措施在赣州城区推广“官话”,使语音极靠近普通话的赣州方言统一起来、普及开来,令其成为赣州城区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语。阳明先生其人虽早在五百年前已经作古,但他在赣州市民经常使用的口语中为自己保留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3、清代状元戴衢亨
    戴衢亨(1755至1811年)字荷之,号莲士,清代大庾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官之家,曾祖父戴时懋诰赠通奏大夫,由江都(今扬州)迁来大庾。祖父戴珮也为通奏大夫,父亲戴第元,为编修官太仆寺少卿,叔父戴均元,系乾隆四十年进士。他们都为政有绩,为学有成,为人有品,受到世人的称道。这些都对戴衢亨日后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戴衢亨从小就勤奋读书,且天资聪慧,7岁就能写诗。

    1776年,乾隆皇帝出巡天津,命戴衢亨以举人的身份召试,因成绩突出,钦取一等,授内阁中书,从此入仕。次年,又由皇帝选调入军机处,为军机章京行走。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参加科考,经殿试,取为头名状元,授编修。后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行政官员,位同历代宰相。

    戴衢亨也善作诗为文,有《震无咎斋诗稿》、《南安诗草》传世。他的诗深沉隽永,寓涵深意,给人以无穷的韵味和启发。

4、缪瑜:善文工诗


    缪瑜(生卒年不详),字珍叟,号无瑕,全南金龙乡园山村人。幼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淳熙丁未(1187年)中进士,曾任进贤县令。他一生刚直,主政清廉,并善文工诗,著有《崆峒集》。其诗风襟度俊逸,多抨击朝廷弊端。其诗句“有客去游丞相宅,无人来问孝廉船”,抒发了他对当时官场现实的不满,其清流雅望,深为后人敬仰

5、董榕和丰台十景


    在赣州城,有这样一个地方——数百年来一直都是城市的高地,丰锐入云,史赞为黄金台、燕台。这样的高地上生长着一棵绿叶树,那便是赣州公园内的丰台!

    丰台,是供人四季都可以凭吊的文化高地。虽然这片高地不再是清代的道署衙门,也不再是二十世纪末封闭式的公园,今天的它随着时代的进步,早已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了展示赣州和谐社会的美好场景——游人如织,榕风山韵,阳光和煦……

    时光走过了大约250年的历史,丰台层层叠叠的石阶上印满了游人的足履,而丰台之巅的这棵古榕,则堆满了历代文人骚客的深厚情感。于是,喜欢寻追历史的人,便自然把盘根错节的根蔓,视为丰台的文化之根。理会到这一点,重上丰台悠闲的人,便会少一分无聊与喧哗,而多一分追忆与怀想。

    其实,丰台从一开始就属于文化的。它建于文化之苑,建于文化人的手里,其中,赋予了最厚重情感的当数筑台人——董榕。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董榕就任分巡吉安赣道,衙门设在道署内,即今天的赣州公园,这时,距福建晋江人丁炜构建甓园已经过了74年。丁炜是康熙二十一年,赴赣任分巡吉安赣道的,丁公风雅善诗,“于使院构甓园,能以文采润滑饰其吏治”。董榕,字念青,号渔庵,河北丰润人。董榕是个被史书称为“读书立政,务实不华”的人,也是周敦颐、二程理学的忠诚追随者。他曾编辑了《周子全书》、《洛学编》、《圣学入门》诸书,远近相传,为弘扬周程理学作了积极贡献。他“性谦和,好培植士类”,当时濂溪书院规模不够大,且有僧庐占踞其巅,董榕便花费俸金买下其地,用来扩建周子、“二程子”及苏阳二公等祠。针对赣州自北宋时期便流行下来的溺女之恶俗,他颁布了极为严厉的“严禁赣俗溺女锢婢”禁令,为赣州带来了一股清明之风。他“革除榷关弊窦”,减少过关文件检查程序,赢得了南来北往之商旅大力称赞。在他任上,瑞金有人聚众闹事,董榕闻讯前去,对闹事者谕以祸福,遂解散。某年,章江为江水浸淹,董榕亲至崇义聂都山勘探地址,捐建神庙,以祈平安……

    太平盛世,文化也出精品。清代康乾盛世,两位皇帝大兴土木,兴建了承德山庄等大型园林建筑,极大地带动了各个层面的官府和民间的园林艺术工程。这时的董榕,置身于丁炜创造的甓园之美丽风景中,很是感慨:甓园已然被丁炜营造得繁花似锦,我还能再创造些什么呢?一日,于甓园一瞥之后,觉得道署东甓园内的废池可做文章。董榕是朝野出了名的孝子,他为官在外,心念故乡和母亲,心念故乡的丰台、更水。他想:何不在这里也营造出一座丰台,一泓更水?主意既定,董榕便着人在甓园内将废池挖掘成巨塘,名曰更水;将塘里掘起的泥和从外面取来土,垒成土山,名曰丰台。为纪念丰台、更水的筑成,董榕在丰台北侧亲自植了一棵小榕树。这已是乾隆二十四年的事了。

    丰台筑成后,与城北的郁孤台遥遥相对,“宜酒宜诗,鸟可催觞,花能索句;宜琴宜棋,梅鼓其清,竹谐其韵”,是个风雅之地。董榕极为喜悦,政务之余,每每与文士们在丰台上榕树旁觞咏赣州山水,唱和天下风流。董榕兴致勃勃,指点江山,仿东坡先生吟咏宋八景和雍正年间赣县知县张照乘吟咏清八景,他将丰台所览之景诗吟为“丰台十景”——崆峒云霭、五岭朝霞、濂溪霁月、玉岩耸翠、天竺晴岚、贺兰夕照、廉泉塔影、光孝钟声、射圃遗亭、池桥高迹。

    可惜,如此吟风弄月的好光景不过一二年。乾隆二十五年,董榕回故乡探母,不想,官船行至南昌滕王阁下,赣江之上突然风高浪急,舟船摇荡,董榕竟堕水溺死。

    一代名宦,就此魂消魄散。只留下赣州丰台巍然依旧,只留下丰台上的榕树在一年一年的思念中长大,终于成为参天大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30 17: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6、谢世南和廖瑀


    “世客会”期间,有些文章提到了谢世南与廖瑀,他们碰巧都与笔者家乡宁都黄陂有关。

    谢世南,与宁都黄陂杨依谢氏同宗同源,《珍溪东山谢氏族谱》上有详细记载。其曾祖父为谢韩复,祖父为谢二郎,父为谢汉儒。

    谢汉儒,名禄,妻子吴氏,儿子谢世南,孙子谢永锡。其家世居宁都城西。

    谢世南,名仪,是个有名的堪舆家。传说其岳父廖瑀,著有《怀玉经》,一直藏在衣裳里层,立誓不轻易泄露。但是,一日廖瑀去女儿家做客,他女儿廖氏为他洗衣时将书偷出来抄录了一本,谢世南因得到了岳父的秘术,一时名声雀起。逝世后,侍郎廖彦为他拟墓碑铭文,书法家米芾书写,见者叹为二绝。

    因为得到岳父廖瑀的《怀玉经》之秘,宋真宗祥符年间,谢世南奏请只要更改城门,就将诞生太子,应验后皇帝非常高兴,就以第六公主匹配其子谢永锡,他也得赠武功郎。

    谢永锡,名乐,字武佾,精通周易,兼习父术,以堪舆地理之术交游诸公卿,匹配宋真宗第六女南阳公主后,在皇宫禄享有年,省亲同归故乡,因过一山岭时道路狭窄,难容车马行走,即以锦裙遮挡,随行官军而下车步行,此岭遗名“裙隔岭”,至今尚存。

    廖瑀,字伯禹,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祖父为廖銮,父为廖三传。
廖瑀曾入山学道,长居宁都翠微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即已精通四书五经,又称其为“廖五经”。

    唐末,天下离乱,科举不继。因其父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因此转而研究堪舆之术。后来又得到杨救贫所传《青囊秘笈》,演著《怀玉经》、《俯察本源歌》等著作并传于后世。

    廖瑀的祖父廖銮官至刺史,曾请杨救贫到故里黄陂,请教堪舆之术,黄陂至今尚保存一座“花门楼”古建筑。千百年来,中坝廖氏家族的婚丧队伍必定从此门经过。

    相传修建此门楼时,廖瑀向杨救贫请教,杨救贫问:“你打算建在何处?”廖瑀没有立即回答,站在自己认定的地方不动,杨救贫又问:“子午线在何处?”廖瑀用一枚绣花针插在脚下的地上。杨救贫掘开土一看,绣花针正好插在杨救贫事先埋藏在土中的一枚铜钱的方孔中。杨救贫大笑说:“可喜可贺,你真有能耐,找到了生龙口,建起门楼后,廖氏必当盛旺发达、裔遍江南。”按生年分析,此事应是廖瑀之父廖三传,并非廖瑀。

    陈观酉所撰《赣州府志》卷五十八“人物”《仆都监传》载:“仆都监,逸其名,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与杨筠松避地虔化,遂以青鸟术传中坝廖三传,三传传其子瑀 ,瑀传其婿谢世南,世南传其子永锡。”杨筠松即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起义军攻破京城后,杨救贫剪断头发潜入昆仑山,寻找龙脉路经宁都,以地理术高明名传于世。

    又,谢韩复次子谢十六郎,生有五子谢汉常、谢汉兴、谢汉忠、谢四郎、谢五郎。

    谢汉常,其子谢中杰首迁杨依,并且子孙甚多,因此在此联结谢氏数十族同修族谱,兴建大祠堂——谢氏家庙,使杨依成为陈郡阳夏谢氏的一个集散地,从抚州、崇仁、兴国等处来,又远播广东、福建等地。

    谢汉兴,即南宋特科状元谢元龙的高祖父。谢世南乃谢元龙四服以内的堂曾祖父。

7、诗人綦毋潜


    綦毋潜(691年-756年),字孝通,南康人。15岁游学京都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落第返乡。开元十四年,又赴京考试,终于进士及第,历宜寿导尉、左拾遗。开元十八年,入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在此期间,曾返乡省亲,路过洪州(今江西南昌),与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张九龄相见,并以诗作唱酬。开元二十一年冬,送诗友储光羲辞官归隐,受其影响,他萌发了归隐之志,便于当年年底离开长安,经洛阳,盘桓半年多,最后下定决心弃官南返。他先在江淮一带游历,足迹几乎遍及这带的名山胜迹。留传至今的诗也多描写风光之作。

    天宝初(742年),綦毋潜返洛阳、长安谋求复官。天宝十一年任左拾遗,享从八品,后长为著作郎,享五品。后“安史之乱”爆发,他再度归隐,但未返里,仍游于江淮一带。此后不知所终,享年65岁左右。

    綦毋潜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对他的评价较高:“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说明他的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他的诗1卷26首,内容多为与上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8、记恩科状元池梦鲤


    池梦鲤(1224年至1279年),字德华,赣州市七里镇人。池梦鲤自幼读书,后为太学中舍生,于咸淳十年(1274年)中甲恩科状元,此时他已50余岁。乡民为他庆贺中状元荣归,于村北筑一石桥,名“状元桥”。又在他出生地赣州城区南市街住宅修建“释褐坊”,记载他中状元的盛况。当时,著名将领张世杰曾为池梦鲤书写像赞,云:“名甲金榜,宴赐琼林;京兆行驺,仪曹致勤;诗轶六朝,功似五臣;忠良并誉,千古诗文。”对他的诗文和功业作了高度评价。

    他历任浙西江东制置使,知平江(今江苏吴县)府。

    宋亡后,他隐逸山林,于祥兴二年(1279年),去世,葬于赣县太田乡桃源洞(今赣县茅店大阳坪村)。

9、
慧眼识英才的刘节


    刘节(生卒年代不详),字介夫,明末大庾(今大余)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乡试中解元,弘治十八年(1505年)参加会试,中顾鼎臣榜进士第六名。

    刘节中进士后,即授兵部主事。刘节入仕时,正当明朝中期。这时,政治日趋腐败,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刚强正直的刘节自然看不惯这些政治上弄权,经济上贪婪的权宦,因此,与宦官刘谨不合,被降职为安徽宿松知县。后升任四川提学佥事、云南金腾兵备等。他治政清廉,处事果断。当时,有两个太监镇中官十分贪婪,犯在刘节的职守范围之内,他立即严厉按法予以处置,震动上下,使他们的同党也无可奈何。

    由于刘节政绩卓著,晋升为刑部侍郎。他礼贤下士,举荐人才,既得力又得法。当时,王艮只是山东泰安平民,但刘节通过考察了解,发现王艮颇有见识和才能,便极力举荐他入仕。王艮后来成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刘节告老返乡后,在大庾县城创办梅国书院,为家乡培养了不少人才


10、杨救贫名号考究


    关于杨救贫其人其事,新、旧唐书无传。在二十五史中,仅见《清史稿》第五百零二卷《列传第二百八十九·蒋平阶传》中出现过一处,称其“杨筠松”:“蒋平阶……遂著《地理辨正》,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纰缪,析其是非,惟尊唐杨筠松一人,曾文  仅因筠公以传。其於廖王禹、赖文俊、何溥以下,视之蔑如……”蒋平阶,字大鸿,生于明末,是清初著名堪舆学者,《清史稿》称其为“地学一代大宗”,他造的罗盘,后人多沿用,被称为“蒋盘”。蒋大鸿“惟尊杨筠松一人”,可见杨筠松在风水学术上的地位。只可惜蒋传中也没有对杨救贫作出必要的介绍。

    由于没有权威的记载,年代又已久远,以致后世对杨救贫的名、字称谓不一。

    笔者认为,杨救贫应是名筠松,字叔茂,号救贫。

    一、《清史稿》、《古今图书集成》、《江西通志》等古代典籍所使用的应是正规的书面用语,都称“筠松”,说明“筠松”应该是名。

    二、按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所载,杨救贫三兄弟为筠翌、筠殡、筠松,这是其谱名,一定是大名,可知其名应为“筠松”。同时,由此还可知其字应为“叔茂”。其名、字的互训色彩十分明显:“松,求其茂也。”杨救贫排行第三,所以字中取“叔”。《现代汉语词典》“叔”字条释义四:“在兄弟排行的次序里代表第三:伯仲叔季。”

    三、既然“筠松”是名,“救贫”自然就是号了。而且“救贫”作为号,更具有“美称”的意味。“救贫”即可能是其一个誓愿,也可能是别人对他的赞誉,而“筠松”就没有这层意味了。

    至于杨救贫的另一个称呼“益”,是其别字呢,还是误传,就不得而知了,也有可能是他遁入赣南后,怕被发现,而“隐名埋姓”取的假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30 17: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11、客家名士阳孝本 组图
    中国传统文化对那些有很高的名望却不愿出来做官的隐居者,称为名士,客家人对这种名士特别推崇和尊敬。客家人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客家人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的一种族群品格。宋代赣南客家乡贤阳孝本,就是这样一位“闻先生名,贪者警,懦者激,不义者惧”,却不愿当官的名士。

    阳孝本(1039-1122),字行先。上犹县安和乡莲花井村人,少年时勤奋好学,29岁游学汴京(开封)上庠(即大学),因才华出众,学识渊博,被左丞蒲宗孟聘为西席(教师),但他看不惯统治阶层的骄奢专横,不久便辞职还乡。回家后他将家产分为三份,一份送给乡中师友,一份捐给赣州通天岩的寺庙,一份留给自己日常应急,然后便到通天岩隐居,号称玉岩居士。

    1094年,苏东坡被贬路过赣州时,听说有位任过左丞西席的人在通天岩隐居,于是专程前往拜访,两人相见,“深讶相遇之晚,遂为刎颈之交”。此后,阳孝本多次来到苏东坡下榻的地方回访,两人除在廉泉旁几次彻夜长谈之外,还携手到光孝寺、郁孤台、八境台等处凭吊。相见时难别亦难,阳孝本还租一叶扁舟,邀苏东坡到自己的家乡莲花井和梅岭嶂等地游玩遣怀,因此,便有了苏东坡称颂上犹江的名诗:“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与此同时,苏东坡写了一首推崇阳孝本超然尘世之外的赞诗:“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世之所宝者五,天啬其二而畀其三。是以月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也。”。

    宋大观三年(1107年),68岁的阳孝本被朝廷任命为直秘阁参事,但阳孝本对腐败的朝廷心灰意冷,不久便辞官还归通天岩继续隐居。宋宣和四年(1122年),84岁的阳孝本在通天岩无疾而终。

    坚守中原文化传统,遵循儒家礼学的客家人,为纪念这位德行高尚的名士,在当年苏阳通宵畅谈的廉泉旁建了一座苏阳夜话亭,在通天岩石窟建了一座阳公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0 17: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你顶一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4 0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 20: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8 1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

杨孝本是我族先祖的丈人。
或许是伯丈。
这是我族千余年留下来的历史记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1 11: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