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5|回复: 0

【转帖】梅江如画岁月如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6 13: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州历史文化行:梅江如画岁月如歌

2004-12-25     梅州日报


    南方网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乃生命之源。川流不息的梅江是我们梅州人的母亲河。我们生在梅江畔,同饮梅江水,都是梅江的儿女。多少年来,我们祖祖辈辈,在这梅江河畔繁衍生息。梅江河水培育了梅州文化;梅江浪花,见证梅州人的悲欢。



如诗如画的一江两岸。(古礼贤 陈兴城 摄)

    梅江河,发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峒(又名文笔峰),沿莲花山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至大埔三河汇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全长305公里,流域面积23000多平方公里。梅州市各县(市)均有梅江汇接支流。蕉岭石窟河由北向南流经梅县丙村东洲坝汇入梅江;平远程江河流经梅城汇入梅江;丰顺丰良河全长75公里在该县站口汇入梅江主流韩江。梅江从西南方向进入梅城,绕城中心成“U”字形后掉头东去。

    我们饮梅江之水养生活命,我们用梅江之水灌溉良田;我们在梅江水中沐浴嬉戏;我们在梅江水上行舟出洋。过去,由于生活艰难、陆上交通不便,多少祖辈先民,就是借此一江之水,买舟出海,远走异国他乡。亲人离别,水天相隔。天涯海角的游子和家乡的骨肉亲人,魂牵梦萦的也始终是这一湾悠悠梅江水。

    历史沧桑多

    据有关部门记载的重大自然灾害史料显示:从清道光癸巳十三年即1833年至解放前,梅江流域洪灾频繁,干支流多次决堤,共冲毁全市各县(市、区)房屋店宇上万间,洪水吞没良田牲畜无数,数千民众葬身水域。特别是梅州城,受害尤为严重。梅城自宋皇佑4年建城,至今已历千年,长期被称作“水浸城”,每年出现几次“搬大水”凄苦情景。建国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梅江河中没有驯服的洪水仍然多次为害两岸百姓,党和政府多次派出飞机空投物资救援梅州灾民。其中1986年7月的台风暴雨留给梅州市民的印象最为深刻。全市河流水位暴涨,塘库暴满,堤围陂圳冲决,水漫梅州,梅城成汪洋泽国。全市130多个乡镇受灾,死153人,伤1640人,冲毁农田房屋及道路等基础设施无数,经济损失达6亿多元。

    梅江母亲河,在养育了两岸百姓的过程中也夺走了无数生命;在给自己的儿女以欢乐的同时也给他们以无奈。滔滔梅江水,流去了多少梅州人的悲欢泪。

    长堤从今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梅江干支流水系进行有效整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江河堤围塘库陂圳等水利设施得到大力加强。

    梅州干部群众最乐于称道的是从1993年开始的被誉为“梅州模式”的梅江一河两岸改造建设工程。梅江堤岸过去虽然经过多次整治加固,但仍然是沙土堤,难于承受洪水侵袭,被戏称为“豆腐堤”。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梅州市委市政府在经济欠发达、政府财政拮据的情况下,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策略,吸纳民资,土堤换石堤,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面综合改造开发梅江南北堤。一场大规模整治开发一河两岸的社会工程从此拉开序幕。在改造和建设中,政府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项目组合、有序进行”的形式,不断推进。梅州市许多实力雄、资信好的企业,如梅雁、宝丽华、威华等股份公司,以及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等,分段竞标上阵,开发滩涂。一江两岸改造建设,政府受益、企业受益、百姓受益。在“梅州模式”的示范和推动下,各县纷纷效仿,改造本县境内的梅江支流。梅县改造境内丙村、松口、梅南等地的梅江河道和程江河道,兴宁改造宁江河,蕉岭改造石窟河,平远改造大柘河,丰顺改造榕江北河和汶水河。各地累计投入改造资金达10多亿元。至目前,全市范围内梅江主河段共加固堤防112.4公里,各县修筑加固防洪堤总长达136公里。梅江干支流得到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改造和加固。

    梅江干支流堤岸的改造和开发加固了堤防,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促进了梅城及各地的城市建设,梅城“水浸城”的别号和旧事已随波逐逝。1997年梅州遭受10号强台风侵袭,梅江水位超越警戒线2.05米,石筑大堤安然无恙,梅城大批群众上堤观看洪流安全度汛,欢声雷动。母亲河卷起波涛,奔腾翻滚,为自己的儿女们而骄傲。

    两岸展画图

    目前仍在进行的母亲河的改造建设不但驯服了肆虐的梅江河水,同时也为两岸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勃勃生机。经过10年的改造建设,一幅绚丽的画卷在梅江两岸徐徐展开。

    近年来,仅在梅江主河段及主要支流上兴建的上规模的水电站就有10多宗,总装机容量达20多万千瓦,梅江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梅州城区的一河两岸通过改造新增商业街一条:原来臭水满沟、蚊蝇滋生的一段老程江河道现已成为商贸繁荣的金利来大街。滨江新村、江畔花园、沿江金岸、沿江半岛、客都新村、江南新村等大批临江商住区和别墅区拔地而起。两岸新添梅江公园、桥头公园、如淡长廊、文化长廊等绿化及文化休闲设施。城区5平方公里的江河水面成为一平如镜的新造人工湖。城区5座跨江大桥与堤岸道路相互连接,使江景与新区融成一体。各地在母亲河的改造建设中,结合开展环保治污工作,沿江截污治污成效显著,目前大部分河段的梅江水质达国家二级标准。

    饱经沧桑的一江两岸,梅州干部群众用汗水和智慧,塑造成梅州历史文化名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当夜幕降临,两岸华灯竞放,霓虹闪烁,梅江河中,浮光跃金,满河泛彩,母亲河显得更加青春娇媚。岸上的公园草地和回廊台阁,早已成为人们休闲和群众文化生活的好去处。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各地游客嘉宾,来梅城后,都喜欢到这梅江河畔徜徉游览。(编辑:文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7 12: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