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14|回复: 6

大余古驿道和龙南老围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4 1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驿道和老围屋
     
    小时学地理课,广东称岭南,五岭之南,还背诵过五岭的名字,其中有个大庾岭,庾字难认,相似易混的有瘐、庚、瘦,奇怪为什么取这个字以名山;60多年后到大庾岭来,拜了庾将军,这才知道是纪念汉武帝时戍守南疆的名将庾胜,他排行老大,人称“大庾”。大庾岭就这样进入历史也进入“地理”。

    近年山名和县名都改大庾为大余,正如改雩都为于都,似乎就是体谅我童年的心情吧。宋代时这一带曾叫虔州,多次发生士民起事和兵卒哗变,据说朝廷认为“虔”字戴虎头有杀气、“虔人难治”,改称赣州。又是近年,把虔南县改名“全南”,据说却是因为有人不识“虔”字,念成“虎南县”。如果这样一味造就下去,还有多少地名要改呢。

    今天赣州的“古色旅游”,绕不开凿修梅岭驿道的张九龄,贬往岭南7年后,又奉诏北归、来往都由此经过的苏轼,写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辛弃疾,在南安太守花园听说倩女离魂的传说,后来写了《牡丹亭》的汤显祖……这些姓名不论你知道不知道,可都不容擅改了。

    这青石缓坡的古驿道,自然早不是开元年间的青石,这号称梅岭梅关一路上夹道的梅树,也是近年重栽的,但守在道口的3株古枫,都有十丈来高,却是千年古树。当年驿道沿途有驿站、客货栈、茶亭酒馆,虽是自然经济的漫长年月,据说也曾经“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南来北旆的客商由长江而赣江到赣州舍舟登岸,或是由岭南入梅关到赣州离岸登船,有人夸说这里曾经衔接着海上丝绸之路。如果纵情想像,这古驿道的长卷,简直又是一幅《清明上河图》。

    只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后来内地通往广东的公路铁路又另外选线,古驿道就冷落下来,梅岭上“南枝花尽北枝开”的梅树也渐次凋零。一段不短的年代里,说起大余,只有青菜街上“带镣长街行”,移狱“绥靖公署”写道“我为中国作楚囚”终于牺牲的刘伯坚,说起梅岭,也只有被叛徒出卖后潜伏草莽20多天,写下“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悲壮绝笔的陈毅了。

    取代战争和政治运动的,是和平时期的经济文化活动,包括不远千里万里而来采风、观光、访古、消闲的行旅。

    不能忘记的,是中国历史上几次大动乱后大迁徙,赣州和它以北的吉安,曾经是南来移民的集散地,是南方的“大槐树”,到此歇脚,又分别往福建、广东去了。这是关于中原移民形成客家人的最粗率的叙述。闽北圆形的客家围屋,经过电视报道,几乎家喻户晓了。在于都,在龙南、定南,以方形为主的围屋不下数百处。围者,犹北方说的“土围子”,这里则是砖石为墙,数十户百多户聚族而居,或两三层楼,回廊环通,或平房栉比,重门套院,四周有角楼碉堡,甚至护城壕沟……有的还有花园戏台。

    我在龙南就看了一家“关西围”,是清嘉庆年间以粮商起家的徐姓绅士,花1万两白银构建的;三进五开,所谓“九栋十八厅”,有124间主房,14个天井。石框门内有水井、粮仓,围屋以外还有小花洲。后代子孙,殷实些的都迁出了,留住的都不很富裕,顾不上修补缮,画栋雕梁日久失色,透出一派没落景象。半年前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愿一旦拨款修补时,能够“整旧如旧”才好。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足够的“古建”修复力量,哪方面水平不高也会遗憾。南昌滕王阁上木刻了苏东坡书的《滕王阁序》,初看疑非东坡所作,一对照原拓本,钩点撇折之间,就看出刻工太差,笔姿笔意尽失了。

    走出老围屋,忽然想起欧洲的“哥特式建筑”曾产生了一系列的“哥特式小说”,直到异想奇诡的影片《鬼魂西行》也是从中脱胎的;虽然不登“纯文学”的大雅之堂,不失为有趣的通俗读物。相比之下,我们似乎还没有哪怕是一本“围屋故事”呢。

稿件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邵燕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 19: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余人的旅游意识不强,放着这么好的文化遗产不去开发,一味地搞工业园商业街,把老百姓仅有的休闲体育场都侵占了。发展经济是必要的,但与之同时,可否也考虑一下人文关怀呢?梅岭现如今已归属南雄,张九龄,苏轼,辛弃疾的足迹又何复存在?小小的牡丹亭公园,毫无主题意识可言。这样对待前人的财富,让后人知道该会多么的痛心疾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 13: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赞同小刘!
这是中国城镇建设中的弊病!缺乏人文关怀的城市,如同一只华丽的鸟笼.
但其实中国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市民阶层的存在,也没有所谓的市民文化.要来人文关怀似乎也就不是很重要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3 19: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一下大山:为什么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民阶层呢?人文关怀和市民文化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3 20: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时去过一次大余古驿道,整体来说让人失望。不知这一二年如何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3 2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iuyuan at 2005-1-3 19:22
请教一下大山:为什么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民阶层呢?人文关怀和市民文化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当然我说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西方的市民政治(社会)来讲,
中国自50年代以来都是实行"单位制度",大家都在单位体制内对彼此的身份有认同,城市邻里间很少有来往,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社会体制内,没有所谓的市民阶层,那更不要说有什么市民文化了.
同样,在农村也没有什么村民选举了,而是家庭选举!村民也谈不上自治!
人文关怀和市民文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啊.一个生活在城市的市民都享受不到市民文化.要来人文关怀有什么用?先想想怎么搞出点市民文化来吧

[ Last edited by 山哈 on 2005-1-3 at 22:4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4 17: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民」离「选民」还有多远?

「村民」离「选民」还有多远?   

  2005年01月04日 14:34 【文章字体:大 中 小】  

文/詹砚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 ... 050104/480287.shtml

重庆市惠民镇巴南区龙凤村村主任换届选举前,候选人曹龙的父亲拿出1000元赞助费,交给了一名社长:「这笔钱作为社员参加选举的补助」。该社长称投曹龙的票就每人发5元钱的「劳务费」,不投就没有,并在选举当晚兑现了答应选曹龙的每人5元钱。选举结束后,曹龙以390票高票压倒另外一位侯选人——当了12年村长的周德禄。(2005.1.3《重庆晨报》)

先来让我们看看曹氏父子的身份和背景,据悉,28岁的惠民镇居民曹龙此前的身份是镇国土所的工作人员,而其父亲则是镇上有色金属公司投资人之一,通俗的讲,即乡镇企业家。其在龙凤村设立的新厂落成开工不久,与村里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在这当口,其儿子一举当选为村长是否存在贿选行为先撇去不谈,还难免让人有其它「想法」:首先,其儿子曹龙是惠民镇居民而并非龙凤村村居民,其是否有资格参选值得质疑;其二,曹龙本是镇国土所的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何会自降身价而「屈尊」去当村长?其三,曹龙当选后会不会利用职权之便为其父亲的工厂大开方便之门?

除了上述这些,更让人忧心的是基层的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选举环境、民主意识。在这个村长的选举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组织方并没有按照程序向广大村民(选民)介绍候选人;候选人之一的曹龙并不为众多村民所熟知,更没有自己具体的施政纲领;竞选双方并不是在公正、平等的环境下参与竞选;选举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而作为选民的村民可以说基本上是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权益,他们没有去了解自己将来的「公仆」——村长候选人,而在5元钱劳务费的诱惑下就轻易放弃了自己神圣而又庄严的选举权。

长期以来,村民远离政治,远离权力中心,他们只有在扮演选民的时候才为人所重视,他们的政治权利也只有在村里各项选举时才被体现出来。然而,村民扮演选民的过程不是一个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且积极地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别人的导演和牵引下被动实施投票权的过程。有的时候他们的投票并不能改变或者影响什么,需要的时候他们仅仅是一个投票机器,不需要的时候他们则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因此,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6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