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用户注册 登录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返回首页

tuchuiwang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akkaonline.com/?9775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结构——斗拱

已有 687 次阅读2018-11-8 17:41

斗拱 ,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除了构思的巧妙和制式的缜密外,它那夺人心魄的装饰美和形式美,曾使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之倾倒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征吉祥如意。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中国的斗拱一直是古建筑中标志性的一角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

斗拱,可称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那么,斗拱又有怎样的发展历史呢?

关于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而斗拱的发展,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在汉代的明器陶楼和画像砖等文物中,可以看到有斗拱的出现。这一时期,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这一时期,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斗拱之间的间距加密。

繁复有序的斗拱,层层叠叠于精心描绘的栋梁之上,传送礼乐,寄托信仰,

让建筑充满生机,富有人情味。当你置身于斗拱之下时,总有到一种穿越古今的悸动,与千年前的古人一样,同处于这片蓝天之下。

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荷载作用

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增大距离

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

装饰作用

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

抗震作用

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在建筑物的部位关系上,斗拱有三种不同的位置:

一是在柱之上二是在柱间额枋之上三是在屋角

根据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的命名,这三种分别叫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

接下来,看看斗拱是怎样建成的:最下面一层为大斗,又名坐斗,是斗拱最下层的承重构件,方形,斗状;

第二层,在平行于面宽方向,安装一件正心瓜拱;垂直于面宽方向,安装一件头翘;在头翘两端,各安置一件十八斗;

第三层,在面宽方向,正心瓜拱之上放置正心万拱一件;头翘两端的十八斗之上,各放一件单才瓜拱,每件单才瓜拱两端,各放置一件三才升。在进深方向,先放置昂一件,昂头之上放置一件十八斗;

第四层,面宽方向,在正心万拱之上安装正心枋,单才瓜拱之上安装单才万拱;单才万拱两端头各放置三才升一件;昂头的十八斗之上,安装厢拱一件,厢拱两端各置三才升一件。在进深方向,扣蚂蚱头一件。

第五层,面宽方向,在正心枋之上,迭置正心枋一层,在万拱之上各置枋一件,在里外拽万拱上各放置里外拽枋一件,在外拽厢拱之上放置挑檐枋一件,在蚂蚱头上后尾,放置里拽厢拱一件,厢拱两端头各置三才升一件。进深方向,安装撑头木一件。在各个拽枋、挑檐枋上端分别放置斜斗板、盖斗板,起到分隔室内外 空间、防寒保温等作用。

第六层,面宽方向,在正心枋之上,续迭正心枋至正心桁底端;在内拽厢拱之上,安置井口枋。进深方向,安装桁碗。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上承屋顶,下接立柱,斗拱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从皇族专用到走向民间,斗拱是一部关于中华建筑的史记。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退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看似平淡无奇,默默处于一角,总会被人忽略,其实是整栋建筑中最复杂的构件。


路过

雷人

鸡蛋

握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8:33 , Processed in 0.008812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