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用户注册 登录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返回首页

wangsl508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akkaonline.com/?820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客家老红军 革命胜利就返乡

热度 1已有 778 次阅读2011-5-28 20:57 |

革命胜利就返乡

——访长征老红军黄加栋

○赖雨亭 记者谢东琳

黄加栋总有唱不完的红歌,一首接一首。  

送郎当红军,坚决打敌人,消灭反动派,大家有田分。”“红军打胜仗,红军大胜利,红军永不摧,红军真英勇,红军打胜仗增加了胜利的决心……”

5月的一天,雨后,在瑞金市象湖镇桔林村一农家院内,98岁的老红军黄加栋端坐藤椅上,他的目光虽已有些涣散,但只要一唱起红歌,便随口而出,精神焕发。《送郎当红军》《反攻胜利曲》等,不论哪一首歌词,哪一个曲调,都如革命胜利时获授的那枚勋章,永远刻在了他的心底。

“我5岁开始给地主放牛,16岁参加革命。21岁爬雪山、过草地,没吃没穿,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首长和我们战士一样受苦,过雪山的时候只穿一双草鞋,不少首长和战士都冻死了。过雪山的时候,地上看样子是平的,但是走下去却很深,全身都是冰冷的,只有硬挺下去。毛主席也跟着我们一起受了好多苦。主席本来可以骑马,但他坚持跟着大家一起走路,让马驼上部队的东西,主席把鞋都磨穿了,脚上长满了血泡。有人说我福大命大,子弹从我的头上飞过,打飞了帽子,我却毫发未损;马屁股被炮弹炸掉了一半,骑在马上的我却安然无恙;出生入死,身上却奇迹般没一处伤痕。我曾两次过草地,九死一生走完长征路。后来,我还去了藏区,1950年回到瑞金。”

人虽老,志未消。黄加栋老人完全进入如歌的岁月之中,将记者的思绪带到了炮火连天的岁月……

衰败农家艰辛成长

绵江河由东往西奔涌前行,在桔林村拐了个大弯,再向南而去,山环水绕,如玉带般缠着黄埠头,村前百亩沃土,阡陌纵横。1913年12月12日,黄加栋就出生在这个村庄一个破落农民家中。

其实,在黄加栋的祖父手上,曾留下三四亩地,在这一村庄中也算得上中产家庭。可父亲黄运伟被人设下圈套,一步步走入陷阱,将家中的田产全都抵了高利贷,变得一贫如洗。作为长孙的黄加栋,从一生下来便在贫穷中挣扎。

为了养家糊口,父亲便给地主打短工,或砍柴卖,还会在村中人家办红白喜事时拉拉二胡、唱唱小曲。在苦难中成长的黄加栋,5岁便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喂猪。12岁时,他跟随村里的熬糖师傅学手艺。那时,桔林一带的有田人家家都会种上几亩甘蔗,到了秋天砍下来熬糖卖。黄加栋跟随师父在熬糖作坊里,没日没夜地干活。当时,黄加栋已有5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黄加栋老人回忆说:“跟着熬糖师傅学徒和干活的四五年里,我没日没夜地干。由头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2月,整个熬糖期持续近半年。苦是苦点,但比起家中的弟妹,我还时不时能偷偷地尝点甜,这也是我能从苦中熬过来的那点希望。”

投身革命杀敌立功

苦难的日子和蔗糖一起,一天天熬,时间到了1930年的3月。刚结束一年一度的熬糖工期,腰酸背痛的黄加栋,只想回家躺在床上睡上几天。可还没等他入睡,堂兄黄加柱就急匆匆地破门而入,一把将他拉起,双手附在他的耳边,然后悄悄地说了一通。黄加栋听后睡意全消,兄弟俩一溜烟直往村外跑。

他们跑过村前的阡陌,过了沙子岗,来到叶坪村,顿时被眼前热闹的场面吸引了。原来,黄加柱上午到县城卖柴,在县城的东方庙和通荡街、烟叶街看到许多红军在宣传政策、动员参军。一名红军对围上来的群众说,这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是个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社会,号召群众起来参加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一个人民的政权。所以,黄加柱一回到家中,就拉上黄加栋来到所在的东华区黄桃乡的驻地叶坪。

叶坪的谢氏祠堂里和附近的村庄都驻扎着红军,有的在练刺杀,有的在刷标语,有的在打草鞋,有的在晾晒衣服,有的在大树下的桌子上写字,更有几处人头攒动,是站着队报名参军的年轻人。整个叶坪村老表与穿军装的红军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黄加栋、黄加柱兄弟俩一起报名,顺利当上了红军,一起被分配在红一军团二师三团二营一连一排一班当战士。那时,黄加柱17岁,黄加栋16岁。第二天,他们告别父母来到了驻地黄沙。这里距瑞金县城有25华里,距福建长汀县30华里。

刚来到部队这十来天,黄加栋兄弟俩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打枪、投弹、隐蔽、冲锋等一套作战杀敌的本领。一个月后,他们就随部队前往福建攻打漳州。

漳州战役是红军从井冈山下来以后最具意义的战斗。漳州城在红军的两面攻势下,很快被拿了下来。初次投入战斗的黄加栋兄弟俩刚开始有点害怕,但随着战斗越来越激烈,看到老战士们英勇顽强的身影,黄加栋兄弟俩没了害怕,互相用眼神鼓励,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之中。黄加栋握住枪杆,瞄准城墙缺口处露出的一个脑袋,按教官教授的要领,屏住呼吸,中指一扣,枪声响后,只见敌军的脑袋在缺口处开花。第一次战斗就打死一个敌人,这一下,鼓舞了黄加栋杀敌的勇气,从此一个生龙活虎的战士,在红军队伍中出现。

漳州一战下来,不仅红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军需供给,黄加栋兄弟俩也收获了战功,分别被任命为副班长和班长。

转战苏区浴血奋战

红一军团是林彪领导的部队,自漳州战役过后,这支部队先后转战闽西、潮汕和赣南等地,参加了五次反“围剿”。这期间,黄加栋随部队转战苏区战场,浴血奋战,越战越勇。

1931年,黄加栋与黄加柱分开了。黄加柱是个有文化的人,被调至其他团做文书工作,而黄加栋则从副班长提任为班长。

一路战火,一路成长。短短几年时间,黄加栋在红一军团参加过阻击战、阵地战、游击战、围攻战,可谓身经百战。这期间最为深刻、也最为难忘的是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8月,黄加栋所在的红一方面军二师三团二营驻扎在兴国县高兴圩附近的山地上。这时整个战局都急转直下,在国民党军队铁的合围和李德等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节节失利。蒋介石调集大批精锐化部队步步逼近,广昌失守。已升为一连一排排长的黄加栋接到紧急命令后,立刻带领刚从战火中撤下的部队进入阵地,开始挖战壕。他们从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两点多钟。

这是一场殊死之战。早上6点,正在静候的战士们突被一片“乌云”掩盖。国民党军队几十架飞机呼啸而来,如黑压压的乌云压向头顶。“赶快进入掩体!”黄加栋指挥战士们赶快隐蔽。紧接着如雨般的炸弹从天而降,整个阵地弹片纷飞。掩体被炸,有的战士被炸得血肉模糊。战斗还未打响,红军战士死伤过半。来不及救治伤病员,敌军步兵如蝗虫一样扑来。“打,给我狠狠地打!”在连长的指挥下,黄加栋组织力量展开了阵地战。

黄加栋回忆说:“这场战斗是从太阳还没升起,一直打到烈日偏西。双方激战猛烈,红军弹药不够时,就等待敌人到了阵地前沿时才开枪,甚至展开肉搏战。在左翼部队的支援下,我们击退了敌人数十次的冲锋。”

自此以后,黄加栋部队一直在前线作战,至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出发前,他没有回过一次瑞金。

革命胜利返乡务农

红军长征时,黄加栋所在的红一方面军被军委编入红星纵队,按中革军委的行程安排,离开中央苏区。他们先后冲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他随部队往北,一路征战,参加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于1934年12月走上夹金山。

在夹金山,作为一个南方的小伙子,他要抵御人生从未有过的严寒,因衣服单薄,加之饥肠辘辘,他差点昏厥过去,幸被连长及时抢救才走出了鬼门关。黄加栋从此更加珍惜战友情,积极投入到杀敌之中。因为没有文化,他多次错过了提拔的机会,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更不向组织提要求,一心投入杀敌之中。

1935年8月,黄加栋进入藏区,经过休整后,被分配在西康省炉霍县从事地方剿匪工作。其间,黄加栋也赢得了爱情。妻子叫屈秀英,是四川通江县人,红军长征途经通江县时,当时年仅14岁的她就跟着红军长征北上。新婚之夜,屈秀英问黄加栋革命胜利后有什么想法。黄加栋说,他的梦想就是等革命胜利了带她回家乡瑞金。

1949年12月,黄加栋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当时,师、团领导都轮番挽留黄加栋,说,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不都被我们打败了吗,你应该留在部队读书、提干。黄加栋一一婉言谢绝。师参谋长无奈地给他们夫妻开了一张介绍信,好通过沿途兵站,回归故里。

当他带着妻子屈秀英回到家乡桔林村时,村里的土地都已分给了农民,村里考虑到黄加栋的实际情况,便从村委会的公田中划出一块给了他们夫妻。

黄加栋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和妻子一起躬耕田野,甘当农夫。

劳作之余,黄加栋喜欢边拉二胡,边唱客家小调或军歌给屈秀英听。“金沙江流水响叮当,江西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河流急,不怕山高路途长,我们下决心,渡过金沙江……”

  黄加栋(左二)和另两位老红军王汝生(右二)、刘家祁(右一)于2008年见面叙旧后挥手告别。
黄加栋的补助证。  

>>>后记

即将告别之时,记者附在黄加栋耳边问:“黄大爷,您17岁参加红军,经历烽火硝烟,新中国成立后怎么坚持解甲归田,过起普通农民的生活?您不认为傻啊?”

黄加栋呵呵一笑说:“你想啊,我能带老婆活着回来就不错了。同我一起去参军的同乡、战友大都在战场上牺牲了,他们连命都没有了,我能幸福地活着,还要索取其他东西吗?”

朴实的话语让在场的所有人眼睛都湿润了……这位淡泊名利、躬耕田亩的革命功臣,这位98岁高龄的老人身上,迸发着一种精神,散发着一种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他,不就是苏区精神的活标本,不就是后代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吗?


路过

雷人

鸡蛋
1

握手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8 20: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