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用户注册 登录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返回首页

andrew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akkaonline.com/?53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文化+创意=财富 (花建研究员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已有 398 次阅读2009-5-10 21:45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1170103.htm
讲演者小传
花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研究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战略等的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承担“文化产业竞争力”等十多项国家、省市和院重点科研项目,在海内外出版《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文化金矿》等多部专着。为许多省市策划和设计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曾在美、加、韩等国家担任访问学者。

--------------------------------------------------------------
创意:新颖的财富之源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着一个增长模式的困惑:为了要获得更大的财富,就要耗用更多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占用更多的土地和空间,排出更多的废弃物和噪音,最终人类与地球不堪负担。那么,还有没有新的财富之门呢?

许多人都熟悉阿里巴巴的传说,当他在荒凉的山洞里念动咒语:“芝麻,芝麻,开门吧!”那坚硬冰冷的石壁,突然洞开一座财富之门,里面堆满的璀璨珠宝让他眼花缭乱,兴奋得几乎晕倒……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着一个增长模式的困惑:为了要获得更大的财富,就要耗用更多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占用更多的土地和空间,排出更多的废弃物和噪音,最终人类与地球不堪负担。那么,还有没有新的财富之门呢?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一股开发创意产业的热潮。这是一簇人类的智慧产业之火,这是一眼知识经济的财富之泉。它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源和自然资源,不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渣,而充分开发人脑中的创意,辅之以现代的产业形态,就能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1994年,澳大利亚以建立“创意之国”为目标,率先提出了一份新的文化政策报告,英国立即派遣代表团进行考察,并且在1997年建立了“创意产业促进组”,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出发点,迅速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2001年3月13日,英国国家广播公司首次推出“创意产业带动有关英国经济复兴”的专题报道,引用了英国文化事务大臣克里斯·史密斯先生提供的数据,英国2001年仅在音乐、电影和广告三项产业领域,就创造了10亿英镑的产值,提升英国GDP达5%以上。2004年,英国创意产业共创造了200多万份工作岗位,在英国国内,与创意产业有关,并经过英国国内商业注册局注册的公司就有13万家。整个90年代,由于创意产业和金融、旅游等业的拉动,伦敦就业增长率为6.8%,而同期整个英国仅为0.6%,伦敦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影生产中心,也是五大音乐制作中心之一。它是英国服务贸易的输出中心,光是伦敦的广告业和设计业每年就赚得20亿英镑以上的海外收入,被称为“黄金泉”。整个伦敦市的经济总量占英国的1/5,比许多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如挪威和芬兰还富有。英国一家报纸刊登的漫画,就是阿里巴巴正在敲打石壁,虔诚地说:“创意,创意,开门吧!”

严格地说,最有价值的不仅仅是人的“创意”。“创意”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因为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中就不乏提出创意的哲人、智者和能工巧匠,比如公元前2500年古希腊人就创立了体育,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发明了24个字母符号,公元前1400年中国人就发明了甲骨文。但是,那些智慧的火花,当时并没有形成一个个产业,难以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而创造大量的财富。

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别是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进入了教育广泛普及,信息大量流通,资金相对充裕,企业高度重视创新和开发的时代,三大环节终于组成了产业化的“链条”。其第一个环节是大量提供改善人类生存的创意理念,其核心是设计;第二个环节是产业化开发的策略和运作,其核心是生产;第三个环节是可持续的后续开发和营销,其核心是推广。这样,它就把教育、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消费等领域有机地组合起来,把人的创意与产品制造和文化生产直接衔接起来,形成一个不断增值的创意产业链条,在循环往复的发展中,迸发出巨大的经济能量。同时,由于产业化的创意活动,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且创造了大量可以传承的文化符号,包括音乐、造型、构思、文本、表演等,所以它又具有文化积累的长远意义,为后人的创意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正因如此,英国官方的《创意产业报告》,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别创意、技术和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开拓和利用,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而香港政府中策组委托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报告》又特别提到:创意产业所创造的符号系统,具有文化积累的意义。他们把创意产业分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董市场、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和电视等十一个领域,强调它以人的创意为核心,以金融服务和制造技术为支撑,与制造业相衔接,包括四大门类:内容创作、生产、分销和消费。也正是考虑到它与文化产业的交融性,也有不少人统称为文化/创意产业。与其说,创意产业重视的是分门别类、壁垒森严的“垂直分割”;还不如说,它更注重活力澎湃、改变生活的“横向打通”。所以,真正最有价值的,是这种把创意转化成为财富的产业组织形态。

资源:奇妙的动力结构

即便你把发达国家的设计、制造和推广三大环节复制到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城,也不等于就能够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创意产业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铁链条,它有自己的生命、家园和灵性。

告诉你哪里有阿里巴巴的山洞,不等于你就能够打开黄金之门。即便你把发达国家的设计、制造和推广三大环节复制到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城,也不等于就能够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创意产业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铁链条,而是一条鲜活灵动的“创意蛇”。它有自己的生命、家园和灵性。

有个学者勾画了一张欧美国家创意产业地图,发现那些文化/创意产业的园区,往往集中在一些“热点”周围。比如:综合性的大学周边,传媒中心、娱乐中心和文化中心周围,富有活力的科技开发区周边,正在大规模转型的工业化城市等,都是创意产业最容易扎根和发展的肥沃土壤。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正如改变分子结构,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效能一样,与一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创意产业也有独特的动力结构。它的核心资源是奇妙组合的“三驾马车”:一是创意型的人才,二是产业化的模式,三是创业型的环境。

正如英国学者佛罗里达2002年在《创意精英》一书中指出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创意产业的动力,首先是一种有趣的人才组合,是在一种自由创造的空气中,由科技与艺术、创新与管理、艺术家和工程师、创意精英和能工巧匠形成的丰富组合。它不但有专业化的分工,而且有文与理、设计与复制、创意与营销等的交融,这就极大地刺激知识阶层,让他们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中产生创意和创造。

正如一个大师级人物,往往是文理兼备的通才,如罗素是科学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华罗庚能写精彩的中国古典诗词;在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科技研发人员和文化艺术人才各得其所的地方。一方面是严谨而勤奋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等,孜孜不倦地开发出实用的新产品,比原来的产品更方便、更有趣、更廉价,有更强的差异化,有更低的生产成本,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波西米亚人”(这真是一个形象而准确的比喻,想一想艺术家村里那些留马尾巴辫、戴贝壳项链、蓄大胡须,天马行空般放荡不羁的人物吧!),包括艺术家、文化人、传媒工作者等,充满了创造的狂热和激情,沉浸在异想天开的乐趣之中,还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专业移民和科技人才“候鸟”,带来了形形色色的信息。一位英国学者称之为:“奇妙的烹饪”,那就是:放进各种智能的原料,添加文化的辅料,烹出多彩的创意产品。这与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和而不同”,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光有创意人才还不够,如果没有一套管理体系,那么“出工不出力,神仙干着急”,必须有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才能把他们的智慧激发出来。它要求企业管理的重点,从标准化管理转向非标准化管理,从质量和成本管理转向知识和创意的管理。美国学者大卫·席伦曾经概括了微软公司如何管理创意的六个要素:

1,雇用会思考的聪明人;2,把重心放在开发新产品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3,让最有创意的工作小组,获得最多的投资,拿到最多的薪酬;4,创造热爱学习的企业风气;5,把拚命竞争作为公司的座右铭;6,让公司有一种家的感觉。

这就是“创意+文化=财富”的真正含义。有这样的企业文化和没有这样的创意氛围,是大不一样的。在这里,一个充满创意的专业人士,真是如鱼得水,不仅仅是为薪水和奖金在工作,而且是出于一种创造的冲动、一种学习的渴望,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并且最终体现自己的创造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和开发,企业形成了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和许多灵活组合的工作小组,今天可以分拆成为若干个小型项目,明天又可以组合成为一个大课题组。

这种看似灵活的企业文化,其实深藏着巨大的压力,它并不是小知识分子的自由沙龙,不是懒散无效率的文人聊天室,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创意的产业化,以更大的差异性、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市场价格,把一套更新颖的大型游戏软件、一部更“酷”更“炫”的动画电视片、一套更靓更美的印刷产品或者礼品、一种更现代更实用的工业或者建筑设计,在国内或者国外市场上推销出去。套用深圳人的一句格言,那就是“创意与市场在这里对接,才华和财富在这里转换!”

路过

雷人

鸡蛋

握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04: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