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赣南采茶戏

2007-6-8 20:42|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2075|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摘要: 赣南采茶红是江西南部地区的民间不戏,它源于当地浪行的采茶歌和采茶灯,这个剧种的孕育形成,大致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
赣南采茶红是江西南部地区的民间不戏,它源于当地浪行的采茶歌和采茶灯,这个剧种的孕育形成,大致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

    采茶歌是古代我国江南茶区群众自娱的一种民歌小调,最早唱单曲,产被古代戏曲所吸收,如元曲中的"采茶歌"曲牌,即是一例。

    赣南民间采茶歌流行甚广,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先是一人干唱,没有伴奏,后来组民了"十二月采茶歌",采用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联唱形式。

    这种"十二月采茶歌",在明万年间,已间进入了豪绅官吏的"大雅之堂",如石城县崖熊氏六修宗谱《熊甫先生传》中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鸣鸣然,撼户牖?quot;(注:"插身采茶歌"即十二月采茶歌),由此可见,"采茶歌"已是雅俗共赏的一种娱乐形式。

    明末,"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在当地民间灯彩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它在原有基础上加入纸扎茶篮、扇子、手帕和舞蹈动作,进入民间灯彩行列,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亦名"茶篮灯"。据有关专家考证,此种采茶灯见面礼诸于文字记载,最早是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次则是清康熙时吴震方的《岭南杂记》。二者所言,大致相同,在正月灯节所演的采茶,都是由姣童扮演采茶女(八人或十二人)手提花蓝,边歌边舞,另有男队首一至二人,作为指挥,穿插其间,所唱曲词均为"十二月采茶歌"。这种形式的采茶灯,除赣、奥两省外,在江南的其他一些省份,(如福建、湖南、广西、贵州等省)也都非常盛行,这些省的史料中,均有记载,其中较早的如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贵州巡抚田霞所辑《黔书》中的《看灯词》:"城南城北栖老鸦,细腰社鼓砂停挝,踏歌角蛮村戏,椎髻花铃唱采茶。"又如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广西西林知县王维淮的《公余偶吟》,其诗云:"秧歌小队竞招邀,高髻云鬓学舞腰,十二花篮簇簇,采茶声中又元宵。"此外,还有诸多文字记载,兹不一一述。

    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赣两省的采茶灯,交往频繁,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赣南菘灯双得到了新发展:"原来十二人采茶女,两个男队首的采茶灯,缩减为二女一男(女的叫大发姐、二姐,男的叫茶童),并将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茶童穿插其间,这个节目名为《姐妹摘茶》,它是一个具有简单情节和人物的歌舞小戏其内容表现姐妹二个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歌边舞,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随后又有人编了一个表现三个小孩子(大姐、二姐、三郎子)用条板凳仿作龙灯戏耍的小戏,叫《板凳龙》。至此,两旦一丑?quot;三脚戏"从采茶灯的母胎中脱颖而出。

    间南采茶戏就是在《姐妹摘茶》和《板凳龙》这两个"两旦一丑"的早期剧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不过,一个是用采茶灯的形式来表现茶农的劳动生活,而另一个则是用龙灯形式来表现农家儿童的欢乐嬉戏。由此,后来一路发展成为"灯戏",另一路则脱离灯彩形式而衍为"采茶戏"

    灯戏始终保持着《姐妹摘茶》这种茶篮灯的艺术形式,灾路戏剧目不多,但很有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姐妹摘茶》、《大堂花鼓》、《五子等姐姐》、《九龙宝杯》、《九龙山摘茶》等等。其中《九龙山摘茶》是一出比较完整的整本大戏,又叫《大摘茶》,它是在《小摘茶》(即姐妹摘茶)和《九龙茶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个两旦一丑的歌舞小戏,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并加入了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quot;天下太平"四个字)等情节,音乐上也吸收了一些民间牌和海外侨胞打乐器,更为《九龙茶灯》。到清代嘉庆末年(1815),这出戏传到赣县以后,经王母渡下邦村李斌(外号叫"子师傅")口头传授,由当地副榜举人李汤凭加工改编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它在原来单纯反映茶家劳动过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茶商朝奉告别妻子前往九龙山收购春茶途中落店、闹五更、上,山看茶、尝茶议价,送茶下山,搭般回程、接风团园等情节,剧中人物由原有六人(四人茶女、一个茶童、一个茶娘)增添了朝奉、朝奉妻、丫环、店嫂、艄婆子、仙女等角色,行当更齐全了,音乐上除大量吸收民间灯彩曲牌和吹打音乐外,还吸取收了一些东河戏的高腔,西皮,二凡和石牌调等等,剧名更为《九龙山摘茶》,以叫《大摘茶》。全剧共分十三场,四十多折,大部份曲牌采用唢呐加民间锣鼓伴奏,气氛热烈,保持了浓郁的赣南民间灯戏艺术的风格色彩,其班社规模较大,称?quot;灯班"。

    采茶戏双叫"杂套戏"、"三脚戏",它是在《姐妹摘茶》和《板凳龙》的基础上,淅离灯彩形式而与其他民间艺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剧目内容不单是的反映茶家生活,题材远比灯戏广泛,它拥有大批两旦一丑和一旦一丑的生活小戏,其中有些小戏充实情节和唱白后,发展成为整本大以,如《四姐反情》、《卖杂货》、大劝夫》、《上广东》、《大哨表哥》、《大哨同年》等等,这些剧目的最大特点是人物少,有两旦一丑即可演出其音乐大部份是民间小调,?quot;勾筒"的正反弦和弹拔乐器随腔传伴奏,过门加锣鼓,少用唢呐,共班社规模简小,有"三脚成班,两小当家",两个当家"和"七紧八松九偷闲"之说。人称"三脚班"。

    "灯戏"和"条、采茶戏"同这一剧种同源异流的两大组成部分,统称赣南采茶戏,孕育形成于明末清初。自乾隆至道光末,是赣南采茶的大兴同时也是大禁时期爱一时期有关文字记载颇多,如乾隆年间陈文瑞的《南安竹枝词》载:"淫哇小唱数营前,妆点风流养少年,长日演来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再如间县小坌圩兴隆寺门口所立的两块"禁碑中记载:第一块上刻"禁搬唱采茶,扰乱地坊。另一块碑文刻"禁村坊圩市居民铺户许容留面
下一篇:于都唢呐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12: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