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客家菜料理特色的文化詮釋

2012-9-24 23:59| 发布者: 客家影音| 查看: 1305| 评论: 0|原作者: 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洪馨蘭|来自: 立報

摘要: 台湾中部一個極富盛名的社會企業,組團參加美濃美食小旅行,在午歇片刻獲悉我正服務於客家研究學術單位時,其中一位經營桐花客家餐廳的團員,提出「客家菜的特色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我微笑表示,回答這個問題可能 ...
       台湾中部一個極富盛名的社會企業,組團參加美濃美食小旅行,在午歇片刻獲悉我正服務於客家研究學術單位時,其中一位經營桐花客家餐廳的團員,提出「客家菜的特色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我微笑表示,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幾堂餐旅學校的研究課來探討。

       客家菜有自己的體系,它衍生自客家人的生活以及對待食材的態度。從口感本身切入或許好談,但料理廚藝背後的文化層面,尤其那些不可觀察的文化(unobservable cultures)便難一語道盡。作為人類學者,對我而言客家菜特色重點非在其口感層面,而是蘊藏色香味之間的文化思維。因此,能對食客成功傳達客家文化思想的就是客家菜,精彩的客家餐廳能設計出對客家文化的味覺、嗅覺、視覺啟發綜合體驗的餐桌料理。

       客家菜的文化精神是什麼?我認為有四個主軸:

       一是省儉精神的強調。從客家菜的物質技術面來看,多數客家人原居於山麓地區,食材來源偏向山產系而缺乏河鮮,蛋白質仰賴家禽家畜(雞鴨豬)。「薑」成為旱地作物代表,而「醋」則是醃漬發酵加工保存技術的簡稱。朗朗上口的民間歌曲〈客家本色〉前四句即是「唐山過台灣沒半點錢,煞猛(努力)打拼耕山耕田,咬薑啜醋幾十年,毋識(不曾)埋怨」,「咬薑啜醋」代表省儉與就地取材精神,客家菜料理最初的傳統特色,即是面對資源的珍惜態度。

       二是勞動能量的來源。客家菜文化裡蘊藏著豐富的社群與倫理精神。客家粄類(米食加工)最初就是勞動便當。村中勞動時家族提供的點心往往即是各式粄類,包括可攜帶於身上的各式粄粽,以及街販攤川燙而後賣出的粄條。一般來說小孩子僅有參與家族勞動之後才能獲得吃面帕粄(粄條)的犒賞,且返家後總愛張嘴呼氣,用嘴中的爆豬油紅蔥氣味炫耀於鄰舍同伴之間。對神明與祖先的敬奉也通常包括粄類,這往往也是儀式結束後分享眾親友的禮物。

       三是家族主義的再現。客家菜的精神信仰內涵蘊藏在祭祀活動後的粗席料理中。客家宴席分為粗席與幼席兩類,後者是經濟發展後才出現的。粗席主菜為「封」(肉類以及冬季雜糧作物的小火悶煮),食材來源則多直接來自祭品。村落祭祀以家戶為單位,而祖先崇拜更是客家精神所在,一年中敬拜祖先甚為頻繁,昔時無冷凍設備,三牲(全雞、豬肉料、乾魷魚)須盡快料理,此即「客家小炒」食材組合的起源。而大年初二娘家多會煮上一大鍋「封」,除了午餐宴請返家團聚的女兒女婿外,也讓他們可帶回當等路。

       四是簡單素樸的內涵。客家菜沒有大廚文化,因為這是集合數百年來女性田事家事一肩雙挑的積累,料理精神在瑣碎時間的最大利用化。色、香、味的排序是顛倒過來,口味以開胃下飯並補充汗水流失的鹽分為最重要功能,香氣來自運用農村家禽家畜脂肪以爆香,色澤則是濃淡不一的榖醬與自然發酵米醋的天然混色。平民廚藝即可端上桌,掌廚者的可參與度及可替換性也最大。這激發出各家媽媽在細節中展露本事與具備高度研究心的文化來源。

       當代將客家菜與「重油」、「重鹽」等同起來,便出現探討客家菜與文明病的研究。結果是越來越多標榜客家菜的餐廳強調清淡化,反倒是呈現不出客家菜的文化精神。客家菜文化強調食材來自前院、非人工油脂以及天然榖醬與米醋,同時這些菜色的背後具有濃厚的好好吃飯精神──鼓勵大家簡單吃飯,吃全食物(whOLe food),這背後實際上是有養生的概念。

       客家菜與客家生活史結合起來,從而構成了自己的體系。完整的體系才能讓客家菜走上世界菜的創意基礎。僅以以上想法,提供客家餐廳經營者參考。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5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