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惠阳探路:以旅游开发拯救围屋遗产

2011-4-7 15:38|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2385| 评论: 0|原作者: 罗孝宗 魏云鹤 温石雨 张文凭|来自: 惠州日报

摘要: 会龙楼   严峻现状:客家特色风景面临褪色消失   这些主要建于清朝中晚期的惠阳老围屋经受长年风雨侵蚀,许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烟尘中。据惠阳区文广新局统计,全区上一定规模保存至今的古围屋还有100多座。但记 ...

 
 


会龙楼  

 

 

  严峻现状:客家特色风景面临褪色消失

  这些主要建于清朝中晚期的惠阳老围屋经受长年风雨侵蚀,许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烟尘中。据惠阳区文广新局统计,全区上一定规模保存至今的古围屋还有100多座。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围屋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另一方面还遭受着诸多人为破坏的威胁。

  风雨侵蚀,瓦片坍塌屋顶开天窗

  几天前,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碧滟楼的修缮工程终于动工了。眼看着“生病”的老屋得到及时“救治”,留在村里的叶氏后人难掩心中激动。他们经过多方奔走,在当地文化部门支持下,终于办成了这件大事。

  碧滟楼,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是惠阳古围屋的典型代表。但经受100多年的风雨侵蚀,特别是近些年叶氏后人相继搬离,老屋空置多年,平常缺乏打理,颓败之象日趋严重。

  近日,记者再次探访看到,碧滟楼虽然整体结构保持完好,屋檐和门窗上丰富多彩的木雕也还清晰可见,但正面外墙上部出现了多道裂缝,内墙有多处程度不一的破损,部分屋顶瓦片坍塌,开了“天窗”。四五名建筑工人运来大堆泥沙、水泥和瓦片,搭起支架,细心修补。

  看管乏力,盗贼黑手伸向老屋

  良井镇水尾村杨氏客家围屋曾有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就是厅堂前挂着的红漆金字牌匾,镌有“恩荣三锡”四字。据记载,杨氏族人的先祖杨殿昌自幼习武,光绪年间参加武举科考。进入殿试时,单脚踢开数百斤的铁球数丈远,落地旋转许久才停下。皇帝见杨殿昌武功过人,当场钦点为进士,赏黄马褂、蓝花翎,为营用守备,并下圣旨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3代为武功将军。为了彰显家族的荣耀,杨氏族人把“恩荣三锡”的圣旨刻成牌匾,悬挂于围屋大厅门口的正上方。但在2008年7月29日,一伙文物偷盗团伙将“恩荣三锡”牌匾、雕花木屏风和托梁木桩等全部偷走,给杨氏族人留下了锥心之痛。

  经济优先,老屋沦为牺牲品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惠阳区文物普查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上塘、南四、上墟等18个位于城区中心或镇中心地段的社区没有发现文物点。

  进一步调查才弄清楚,并不是这些地方以前没人住,也不是毁于战火或天灾,而是由于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一再扩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又疏于规划保护,致使不少古建筑、遗址等文物古迹被拆除。城区如此,农村局面也不容乐观。普查中,土湖、石桥、古屋、东华、淡环等46个行政村也没有出现文物点。普查人员总结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这些村大多属解放后新建农村,老屋并不多;另一方面是为了腾出更多的地皮建新房和工厂,老屋难逃被拆被毁的命运。

  修缮祖屋,事儿虽好操办难

  这些老屋如今大多已人去楼空,平常无人打理,只有少数至今还住着一些老人或者建不起新房的困难户,还有的被用来出租。只有那些作为祖祠的建筑,才有后代修缮,保护得比较好。比较有名气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也得到了一定保护。更多既不是祖祠,又不算文物的,则基本处于自身自灭的状态: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瓦砾遍地。

  位于惠阳区新圩镇新丰村塘口村民小组的大塘世居,建成于清道光十一年,是惠州客家传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居住这里的曾姓村民陆续搬离,大塘世居逐渐成为一座“空城”。近10余年来在风雨侵蚀下,部分屋体已经倒塌,多处墙体出现裂缝。面对祖屋的破损景象,部分村民也曾提出集资修缮,但组织发动时才发现困难重重:有的愿意修,有的不愿意,还有一些残疾人户、五保户、贫困户拿不出钱,不少同族后代甚至迁居外地或海外,联系方式都难找到,修缮祖屋最后只好无果而终。后来,在媒体的关注下,经多方努力,总算完成了古围屋的抢救性维修。

  殷切呼吁:保护围屋,留住客家文化的根

  惠阳古围屋的衰变困境,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他们纷纷站出来,利用各种机会为保护古围屋奔走呼喊。

  市人大代表曾克勤:没保护好围屋会愧对客家先祖

  了解到众多围屋“疾病缠身”,抢救困难的状况后,市人大代表、惠阳丽晶集团董事长曾克勤等代表大声疾呼:抢救行动刻不容缓,否则有愧于客家先祖也无颜面对后代子孙!

  在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曾克勤联合30多名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抢救和保护惠阳区客家围屋的议案》(转建议)。曾克勤认为,客家围屋作为客家先祖世代繁衍生存的居所,是客家人对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独特贡献,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议案中,曾克勤等代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政府相关部门成立保护客家围屋的机构;组织专业人士开展现状调查;制定长期性的保护规划;政府财政安排资金同时发动社会捐款;整合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等等。

  七旬老人叶伟生:自费研究围屋文化10余年不放弃

  年过七旬的叶伟生则代表着关注围屋的民间力量。老人自退休后就自掏腰包全身心投入到了对惠阳古围屋的调查研究当中,10多年来不曾间断。老人的足迹踏遍了惠阳每一处古围屋,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状记录。

  去年,惠阳区进行文物普查时,他主动请缨,当了一名义务普查员,早出晚归,跋山涉水,给普查队员做向导。记者问他为何能放弃守在子孙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做一件既不能成名也无利可图的事情并坚持10多年之久,老人说:“这些老屋,是我们客家先祖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客家文化的最好象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不可估量。而在很多人心中,这些老屋就是一堆没用的破烂,不爱惜不重视,真让人痛心。我就是希望为此多做点事,唤醒更多的人来保护围屋。”

  大胆探索:让古围屋在开发中重焕生机

  在突出强调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政府有限的财力更多被投入到经济项目建设和市政基础建设中去,剩余的大部分还要优先用于改善民生。当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产生冲突时,文物保护通常为经济建设让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发展客家文化游,以开发促保护

  近年来,惠阳区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渐加大了对古围屋的保护力度,把那些建筑特色强、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的围屋积极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惠阳区已有两座古围屋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座古围屋被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保护对象后,在经费和政策上得到了优先保障,逐步对部分围屋进行了抢救性修缮。

  任惠阳区文广新局局长前,叶茂庭曾多年担任着秋长镇(现已改为街道)镇长。在他的主持下,2008年秋长先后获评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殊荣。

  回忆起打造秋长文化的经历,又研究了福建土楼、开平碉楼等地方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经验后,叶茂庭认为,对部分具有市场开发前景的围屋,走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路子是完全可行的。古围屋旅游资源没有开发,它的价值人们感受不到,也享受不到其带来的好处,要是能进行资源整合,成为旅游景点,那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了。而且旅游开发还能促进惠阳客家文化的传播和人们对围屋的保护力度,是一条相互促进、能长久维持的路子。

  以围屋为载体,打造惠阳客家特色文化旅游,把客家民俗文化游、革命历史遗迹游、华侨华人返乡寻根游、乡村生态休闲游等几大块结合起来开发的思路,最终得到普遍认可,被列入了惠阳区政府的发展战略。

  引进技术外援,借鉴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相比惠阳区实际的财力状况,每年拿出1000万元保护围屋,真是不简单。这样的决定一公布,马上引起广泛关注。长期关注惠阳围屋保护的曾克勤、叶伟生等人听了都为之叫好。

  “我们正在对惠阳客家围屋的现状进行调查,为制订保护规划和修缮计划做准备。”叶茂庭介绍,接下来他们拟重点做好10件事,概括为“十个一”工程:即制订一个客家文化保护规划;成立一个保护机构;划定一个保护区;修缮一批重点保护对象;成立一个客家文化研究会;设立一个保护基金;组建一个艺术团;创作一批文化精品;编撰一部文化专集;建设一个客家文化网站。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动作是引进技术外援。3月12日,意大利建筑学院院长全国委员会专家组来到惠州,正式与惠州市签订了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其中首期研究的重点就是惠阳客家围屋的保护与开发,希望把意大利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经验借鉴过来。在实地参观考察了惠阳一些代表性围屋后,专家们对惠阳围屋文化开发充满了信心,并约定先建立联合工作小组,选取惠阳区40至50座围屋为样本,进行专项研究,以尽快提出保护方案和开发规划。

  现实拷问:围屋开发还有诸多难题待解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搞旅游开发,让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这一愿望很美好,思路也符合社会潮流,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难题还是不少。

  拷问1:托管开发,村民都愿配合吗?

  碧滟楼的幸运,除当地叶氏后人的努力,还得益于惠阳区文物保护部门探索实施的古围屋“托管”模式。所谓“托管”就是与围屋的利益相关人协商,征得同意后签订托管协议。由政府扶持资金进行修缮与开发,并负责以后的维护管理。运作起来后,围屋的利益相关人可分到一定比例的收益。

  古围屋交政府托管,村民态度不一,有的村民觉着这样好,既能保护好老屋,又能减轻他们承担的压力。但也有村民不愿意把祖屋交给政府管理。惠阳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坦言阻力不小:有些房屋存在权属争议纠纷,老屋荒废时谁都不管,现在政府要开发,个个都想争进来。

  拷问2:围屋揽客,凭啥吸引客人来?

  这些旧房子真的能吸引很多人来看吗?尤其是如果还得花钱来看?村民有怀疑,旅游业内人士也有这样的担忧。对惠阳重点客家围屋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叶茂庭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拿什么给游客看?

  惠阳围屋虽然有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但这些东西各处都大同小异。不少围屋有丰富的历史传说,但毕竟只在当地人口头和相关书本上找得到。“对这个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首先要深入挖掘人文内涵,进行特色策划。比如碧滟楼可以做成华侨博物馆,会水楼可以做成将军馆,会龙楼可以做成客家民俗馆;其次,要将惠阳客家围屋之旅与全市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纳入总体规划和旅游线路之中;此外,要注重形象设计、项目策划、产品组合、宣传推介等工作。”叶茂庭同时指出,围屋与旅游的结合要基于社会效益,立足长远,不能单纯用能赚多少钱来衡量,放在第一位的还是要保护。

  拷问3:前期投入,每年1000万元够不够?

  搞旅游开发的人士都清楚,旅游项目都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特性。特别是围屋的开发,保护是放在第一位的,建设方面会受到更多制约。每年投1000万元,看起来确实有气魄,但光靠这些资金能满足实际需要吗?

  对此,叶茂庭表示,光靠政府这些资金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参与。另一方面,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围屋毕竟是少数,与旅游的结合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一步到位,而是先选择基础比较好的、条件相对成熟的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进。

  记者观察:要村民配合,先得政府给信心

  现存的古围屋,平时虽然好像没人管,但实际上都有众多的利益相关人员。要搞旅游开发,进行资源整合,管理方面必须得统一起来。惠阳区文广新局想到了托管模式,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算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之法。然而推行过程中村民为何还有不理解,不配合呢?

  根本原因是这些村民还缺乏足够信心。他们怀疑这件事的赢利可能和赢利空间,如果没有利益分成或分成很少,倒不如自己掌握主动权更划算。这个信心从何而来?从政府部门的实际行动中来。只要相关部门先找一两个示范做起来了,配合行动的村民切实享受到了好处。效果比讲多少大道理,做多少动员工作都要好。利益关系人的权属争议和出租户的选择,都是问题的表象,追究到底还是利益考虑。如果大家确信围屋搞旅游开发比其他选择更好,这些阻力自会化小,甚至消失于无形。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8 21:46 , Processed in 0.01133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