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赵佗与客家人——兼议河源城市形象定位

2009-7-27 08:08|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1647| 评论: 1|原作者: 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邬观林|来自: 河源网

         河源市市委、市政府把“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作为河源城市形象的定位,这是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对今后河源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解决了“源”的问题。在广东,人们只知广州、潮州、惠州是历史名城,莫知龙川,更不知河源。回想建市之初,河源市的知名度极低,我们的市领导到北京办事,中央许多部门对河源在何处都搞不清。现在,河源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由于我们过去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人们只知河源是个新建市,不知河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只知河源是个客家地区,不知河源在客家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总之,由于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宣传不够,我们过去在东江、赣江、汀江、韩江四江客家中严重缺位,河源缺失了本应引以自豪的历史文化,河源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似乎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林。现在,我们正式打起了“客家古邑”的名片,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次是解决了“品”的问题。没有文化的地方绝不是文明的地方,经济社会也不可能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一个地区,没有特色的文化就没有特色的经济。用“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作为河源城市形象定位,不仅体现了河源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河源的现实文化;既显示了河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含量,又显示了河源现实中的文化经济特色。以此作为对外宣传的名片,将大大提高河源的文化品位。

        再次是解决了“标”的问题。我们今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把它建设得更加完美?思路决定出路,对河源形象的定位,实质上是对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定位。今后,我们必须以“古”为基础,弘扬客家人善良、友爱、勤劳、节俭、崇文重教的传统,弘扬客家人对事业执著追求、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认真做好“绿”的文章,努力构建绿色文化、绿色经济,打造生机勃勃充满特色的和谐河源。思路清晰了,河源一定会显现出新的辉煌。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形象定位,突出了“古”和“绿”两个字。由于河源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们对河源的“绿”是公认的,但对河源为“客家古邑”,可能有些人会不太认同,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对客家起源的不同认识问题。

        客家起源于何时?自从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写了“客家源流考”一书之后,客家起源于晋唐时期似乎成了定论。虽然随着对客家研究的深入开展,史学界又相继出现了秦汉说、晋唐说、宋元说、明清说,但除了秦汉说之外,其他起源说都是以中原人的几次大规模南迁为依据的。事实上,客家人虽然与中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主体上来源于中原,但其起源并不能以中原人的几次大规模南迁为依据。对此,本人在《客家的起源与形成》及《东江客家源流考》二文中已作了详述。不可否认,中原人的几次大规模南迁,对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起了不可否定的作用,但这里面有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是中原人几次大规模南迁,其流落的不尽是现在的客家地区,流落在其他地方的人也不少。为什么流落在其他地方的中原人没有成为客家人,唯有流落在现在客家地区的中原人才成为客家人?其二是如果中原人几次大规模南迁都到了现在的客家地区,那么一般来说,应具有大规模北方移民的特征,起码在客家人不同族群之间有纯正的北方语言,可此种现象并不存在。其三是岭南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粤北、粤东北、粤东、闽西、赣南地区。据史料查证,其他地方的客家人都是在这块地方迁移出去的。为什么这连成一片的土地会成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以上三个问题连贯起来分析,在这块地方产生出客家人,显然是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完全与一个重要的历史名人——赵佗有关。

        赵佗是河北真定(即现在河北正定县)人,在秦始皇平定岭南时,他是个重要的战将。按有关史料记载推算,他于公元前227年就来到了岭南地区,岭南平定之后,他于公元前214年为龙川首任县令。当时的龙川辖地甚宽,据史料查证,秦始皇平定岭南时,在岭南设龙川、番禺、博罗、四会四县,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行政区域设置。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赣南地区才设置南墅、雩都、赣县等县,粤北地区才设置曲江县,粤东地区才设置揭阳县,闽西地区直至唐朝才设置三县。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置了一些新的行政区域之后,龙川辖地仍然包括现在的河源市、汕尾市,梅州市的兴宁、丰顺、五华等县,江西赣南部分地区及韶关市的新丰县。这就说明,在汉武帝元鼎六年之前,龙川辖地涉及到粤北、粤东、赣南、闽西大部分地区,而在这广阔的土地上,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这种现象的出现,绝不是无缘无故的,追踪溯源,其原因应该始于赵佗对龙川的管治。

        赵佗任龙川县令七年,表面上看,对龙川管治时间不长,但实际上赵佗在广州称南越王后,对龙川仍然情有独钟,念念不忘龙川,在龙川建立“长乐行宫”,经常回龙川居住。据传说赵佗曾在“长乐行宫”中接待过汉使陆贾。由此可见,赵佗对龙川的影响不仅七年,如果公元前227年赵佗来到岭南时就住在龙川,那么赵佗对龙川的影响就有近百年时间。

        赵佗对龙川的管治,起码在两个方面为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产生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一是在龙川留居了大量的北方人。赵佗是个带兵的人,而且在平定南越时担任副帅之职,在他担任龙川县令时,他将自己的部队部署在龙川各地。当时,龙川地广人稀,为解决这些将士兵卒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朝廷,恳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因为提出这一要求的并不是当时主南海郡事的任嚣,而是担任龙川县令的赵佗,所以,这一万五千北方妇女来到岭南,应该都到了龙川。由此可知,当时赵佗驻在龙川的部队人员数量是不少的,起码有好几万人。这些部队和后来的妇女都是北方人,他们因为以后中原发生陈胜、吴广起义,汉朝政权代替了秦皇朝,无法再回到中原;加上赵佗称南越王后,龙川大地处于东拒闽越、北守岭南、南卫南海的军事大本营位置,这些人需要继续留在龙川,因此留居龙川的军士兵卒及他们的家属,便成为南迁岭南的第一批北方人,他们世代相传,客居他乡,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二是形成了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语音板块。赵佗驻在龙川的部队及其家属,是以军营为生活圈的,他们最初的语言交流,可以想象,自然是使用北方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需要当地土著人补充,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与当地土著人进行交往,因此,这些部队及其后代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语音也随之变化。与此同时,当地土著人的语言也受到北方语言的影响,趋之雷同,这样,在龙川这块土地上便形成了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既别于北方语音,又别于当地土著语音的语音板块。这种语音板块的产生,在客家历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为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种语音板块,所以晋唐以后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才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来到广府语音板块地方的北方人便融为广府人,来到福佬语音板块地方的北方人便融为福佬人,来到客家语音板块地方的北方人便融为客家人,其原因就是这些地方都有自身的语音基础,后来这些地方的人只能适应,难以改变。

        总而言之,赵佗作为岭南文明的开拓者,作为龙川的奠基人,他在客家人的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客家人应该永远纪念他。此外,龙川是客家人的始祥之地,对这一点,也是不应置疑的。河源,属于古龙川之地,现在,龙川又在河源市的范围内,我们说河源市是“客家古邑”,是名正言顺的,正如市委书记陈建华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实至名归”。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匆匆走过 2009-10-15 12:43
河源做得最好的就是能定好位!!!这个远比其它只说不干的客家城市要好!!

查看全部评论(1)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3 18: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