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探索振兴客家的教育理念

2009-3-29 14:19| 发布者: level| 查看: 1812| 评论: 0|原作者: 萧月华|来自: 本站原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客家,必须从振兴客家之教育做起。客家,是中华之部分,亦是客家民众之集合,所以振兴客家,上效中华之复兴,下启民众之幸福,所以,振兴客家之教育,培育客家才俊,当以能体国之大,而察民之微的民生理念为本,求中华之生存与兴盛,求民众之生存与幸福。

 教育的危机

         改革开发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三十年,但同时也是拉大不均衡发展的三十年,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不均衡,城市与乡村的不均衡,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之间的不均衡,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不均衡,引发民生诸多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就是最严重的一方面。位于闽粤赣边缘的客家大本营虽然在东部地区,却在行政、经济、交通方面都处于边缘,而未能沾上多少东部经济的光。

         以客都梅州为例,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省内的珠三角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也随之拉大距离。梅州自古文风极胜,民间对教育亦极为重视,数百年来各类人才辈出,及至改革开放初期,梅州的高考成绩仍位居广东省前列。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高考却每况愈下,与此相反的是,沿海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地却越走越强。究其原因,乃是教育投入的巨大差距造成的,沿海地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力投资的基础教育,各类软硬件设备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长年从全国各地高薪聘请有实力、有经验的教师以及名牌大学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教育资源的充足优化,是这些地区基础教育迅速崛起的最重要原因。而梅州恰恰相反,薪酬仅为沿海地区的几分之一,大量本土教师流失不说,而大学毕业的本土师范生也不愿意回来,导致师资严重匮乏;而学校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多媒体设备;而教育理念和体制的落后更使得本来就不宽裕的资金和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教育环境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低下,升学率越来越低、辍学率却越来越高,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并不乐观,制约了少年儿童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严重影响了他们日后的事业成就和生活幸福。而今,当新一代人走出学校后,既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反而成为社会上的高危群体,即便部分赢得高考的幸运儿,大多在大学毕业后宁可削尖脑壳在发达地区挤拼,也不愿意在毕业后效力家乡,对于与梅州一样人材匮乏的客家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陷入困境的不仅仅是教育,而是整个客家地区,社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而负担却越来越大。可以想象,这样下去,民众的幸福何在?地区的繁荣何在?客家的振兴何在?!

                                                                   
 危机的根源

         经济的落后,使得教育投资的不足,才有教育的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导致人才的匮乏,更加剧了经济的落后。客家地区教育的落后,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下教学管理和技术的落后,教育评价方式的落后,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指导实施教育行为的教育理念的落后。在这一点上,客家地区的和其他地区差不多。

         对于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技术,其落后和经济投入有着紧密的关联,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要在这一方面超赶其他地区,并没有多大的讨论意义;但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则存在着全国性的痼疾:应试教育!现在的基础教育只看两考,即中考和高考。围绕这两考,对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名教师,一名学生的评价都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问题就出现就出现在这里,学校为了提高办学成绩,想尽各种办法挤时间,让教师和学生尽可能多的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从清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在教育评价也即考试评价上,把学生们的考试分数拿出来排名,看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低分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在这样的制度下,教师们只有挖空心思把压力转给学生们,每天填鸭式把知识灌进学生的大脑,然后布置许多作业给学生们,让学生进行着重复练习;而最辛苦的是学生,他们身负家长的期望,师长的教诲,自己的前途,至少九年的拼搏,把所有的压力都倾注在考试的那短短的几个小时。这漫长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他们都在承担学校、老师施加的巨大压力,这期间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更不要说什么培养对学科的兴趣,他们身体、心理健康都或多或少被扭曲,与社会脱节的教育,使学生对社会的生存适应能力颇令人担忧,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学生并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他们已经没有了抱负,只是日夜追求着分数。当他们走出校园之日,就是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失去自我之日。而更大的,科技缺乏创新,是因为应试教育,社会责任的缺失,是因为应试教育,道德的沦丧,是因为应试教育,文艺的衰落,是因为应试教育……这不难解释中国会缺乏创新型人才,社会道德问题突出,人们精神的空虚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都在学生们走向社会时整体表现了出来。当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该认真反思教育理念的时候了。只有从教育理念这个高度出发,才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的可能,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把有限的财力和人力用在教育改革的刀刃上。

                                                                     
理念的探索

         拼高考已经不是出路,我们应当以更高的起点来看待我们的教育。谋求客家的振兴,需要从教育做起,而谋求客家民众的人生幸福,也需要从教育做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既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结合点。而我们对客家教育的讨论,应该放在整个中国的教育大环境之下进行,根据本地区的人文与物质的发展需要,赋予受教育者以充分的生命关怀。那么具体到我们的客家地区,现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理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呢?

         仍以客都梅州为例,如前面所述,如何走出经济落后与人才流失互为因果的怪圈,把教育和与之脱节的生活重新融合在一起,才是当今第一命题。在此,我认为应该重视两个教育理念:

一、乡土教育。

         家乡,在孩子们朴素粗糙的脑子里,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读书,则是要跳出这个养育自己成人的地方。在此提出乡土教育,目的是要打破这种与生活相割裂的教育观,通过引导学生从本本走出来,把目光引向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以致用,把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周围的生活相联系起来,从而让孩子们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更深刻、更细腻的认识。从而具备热爱乡土的情感与改造乡土的动机和能力。


在客家地区发展乡土教育的意义:

1.为客家地区的社会发展培育人才。

         在乡土教育中,学生从小就注意身边的事物,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情一事充实学生的世界,他们大脑中多了对家乡的思考,他们内心丰富了对家乡的情感。这种思考和情感对他们人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是一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加,这种思考和情感便会促使他们把自己人生的前途和家乡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各种途径来报效家乡,成为建设家乡的有用之材。
而在基础教育之后,学生通常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两条途径继续学习深造。有了前面基础教育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明确、更高尚的选择。无论是走哪一条途径,都是他们的自身兴趣和使命共同使之。当他们走进社会时,选择造福家乡的人才定然在质与量上都会大大改观,那么,客家振兴之日也就不远了。


2.为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人材。

         文化,不是依靠旅游经济打造出来的,而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客家文化经客家先民近千年的生活生产活动中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在乡土教育中,学生长期结合生活的学习实践必然要接触到大量的蕴涵着客家文化的各种事物,或者以各种角度去思考关于这些事物的命题。无形中,学生便逐渐深化了客家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浸润熏陶,成为客家文化新的生命载体,为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命支持;反过来,客家优秀文化的浸濡,又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3.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大部分学生,也许对环境改变得了多少,却能够在思考和实践中自然而然地生成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乡土教育中,学生把学习知识技能和对生活的思考相结合,在认识中发现美与不足,美能培养热爱家乡故土的情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而发现不足,则能通过诱导孩子从小思考如何改变生活的面貌,进而对与思考相关的知识技能充满兴趣而促成其智育的发展。知行并重、思践合一,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生存教育。

         仅仅将视野放在本土本乡的思维是狭窄的。而现今的教育,让许多孩子在走出学校后才真正思考如何面对社会,在学校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在社会上与人交流四处碰壁,一些行为习惯总是和高智商高学历不相符合,则其适应力可想而知,而这正是教育与时代不相适应所造成的。教育,倾注着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当以最宽阔的视野,为学生的将来指明人生的方向。廿一世纪的今天,中华大地,日新月异,世界潮流,浩浩汤汤,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本区域在未来的去向如何?若干年后学生走出校园,将面临什么样的社会形势?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更高质量地生存于未来世界?这些都是我们教育方针的制定者应当思考的。

         1.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把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首位。从小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教导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除读书写字外,还包括遵守各种场合的规则、纪律等,比如如何排队,如何过马路,如何熟悉环境,如何讲究环境卫生……;如何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比如如何与父母长辈交流,如何和小朋友交流,如何尊重他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至习惯成自然,形成条件反射。这是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奠定国民素质的第一步。

         2. 应该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能,是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天的中国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在这方面,德国值得我们效仿。德国从若干松散的城邦到统一的普鲁士王国,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到令人瞩目的强国,又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中迅速崛起,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非常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而令德国教育最引以为傲的则是他们的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枯燥的课本,动手实践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生活生产的社会本身又是优良的教育资源,为什么不用呢!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体验到家政、耕作、工厂生产、公司管理、电脑操作等劳动,让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劳动技能,了解劳动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了解现代农业、工业、商业等生产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劳动与环境、劳动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在未来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探索振兴客家的道路上纵有许多蜿蜒与崎岖,然而这并不是我们继续前进的障碍,更应该成为衬托我们前进之路壮丽隽永的风景。本文仅从基础教育这个角度,把我认为现今最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不过是参天大树根须上的一个末节,远未描绘出整个系统;而作此文之旨则在抛砖引玉,希望通过打开一个小小的视角,发现一片新的大视野来寻求国家、族群与个人和谐发展之途径,进而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之道。唯有此和谐之道,方为振兴客家之正途。    (萧月华,2008年4月27日于开平沙塘)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21:40 , Processed in 0.02799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