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客家传统制器思想初探

2007-1-2 10:02| 发布者: 未名扁舟| 查看: 3514|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三 客家传统制器思想的影响与作用

    (一)对“器”的直接影响与作用
    其实,上述“观象制器”与“道器”等思想早在《易》之前就出现了。自从被《易》概括、总结出来以后,它们在众多著名典籍中不断出现,可见是古代制器的重要思想依据。客家先民多衣冠士族,不乏饱学之士。这些身份与文化的自豪感自然促成了他们因地制宜地将这些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于客家制器活动。下面就客家器物在形质、材料、结构、装饰、技巧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因制器思想直接影响与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归纳如下:
    1、客器形制(气质)基调多为粗悍结实、大气,有甚者拙朴;
    2、大多客器体现出对材料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3、客器在保证结构部件实际功能的同时,特别强调对耐用性的追求;
    4、极少有以装饰为直接目的的结构部件,多为实在的具体的功能部件;即使如此,客器却非常强调对功能部件进行形式上的审美处理;
    5、客器注重质朴、实用价值取向在精神层面的功能作用。

    (二)对客家民系内在肌理的维系与构建
    从前文可知客家器用的功能分为“生”与“死”两个领域和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其实,这四者给我们划分出了客家民系内在的基本肌理。其中又以在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最为重要。
    在客家人统一人鬼神,天人物的同时,客家制器因道而成,反过来又强化了道,进一步促进了客家人的人格强化;因开拓精神而生,反过来又促进了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与自信。同时,客家制器注重实用,相比中原受礼制等级约束减弱,也表现出客家妇女在客家世界的地位显著提升,甚至成为客家制器的主力军。这些促成了客家社会精神层面的良性循环。于是,在其中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如文天祥、洪秀全、冯子材、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剑英等等。
    也正是客家人摆正了“道器”、“制器”等关系,使得技能被客家引进利用,并在客家传播发展。这样才促成了赣南七里镇的制瓷辉煌;出现了客家建筑风格的被创造和利用武器来抵御并战胜土著的侵扰,从而立足客地,反客为主等等。这与封建正统文化鼓吹“重道轻器”,导致科技日衰,最后酿成近代鸦片战争悲剧的文化现象正好相反。

    可见,客家制器思想在客家世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良性作用,是维系客家民系存在、发展的内在核力之一。这些思想在物欲横流、生态恶化的今天仍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 释]
① 制与器分离,如《庄子》借老农之口说出了:“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可概括道家“道器”观念为:一、器物是一种精神示范,心性所指,既强调凝结在器物上的精神功能;二、轻视华饰与机巧,注重朴素的实用功能;三、“载礼释道”器物有承载道的功能。于是严格的说道家的制器思想强调器物本身的功能内容,重道器,轻形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器的功能形式与技巧分离。
② 客家擂茶:中原南迁的客家先民背井离乡,不服水土,时常上火,于是他们把适量的茶叶、芝麻和甘草等药草放入擂钵捣碎,再经滤渣、成泥(茶泥)、冲泡等工序制成香、甜、苦为一体的,及可口又保健的擂茶。
③ 作名词,装饰品解,指具体的有美感的物质因素。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局.2005.6.第1793页.

[参考文献]
[1] 靳极苍.详解.《周易》.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1.第80—82页
[2] 邓柳胜/叶国注.《曲礼.礼运》.广州出版社.2001.6. 第204页
[3] 谢华.编注.《黄帝内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3. 第204页
[4][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0. 第331页
[5][春秋]管仲.撰.吴文涛等.编.《管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5.第309页
[6] 靳之林.著.《抓髻娃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第166页
[7][战国]荀况.撰.[汉]刘向.整理.《荀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5.第111页
[8][汉]许慎.撰.[清]段玉载.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8.第182.425页
[9] 郭丹.张佑周.著.《客家服饰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6.第74.75页
[10] 诸葛铠.“重道轻器”的质问.《装饰》.中国装饰杂志社.2005.3. 第5页
[11] 戴吾三编.《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第55页


本文发表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88—92页
作者简介 张海华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  现主要从事设计教研与民间美术教研Email:ZHH001@126.COM

123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6 00: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