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六大工程铸造河源城市文明风景

2007-12-3 14:43| 发布者: level| 查看: 1389| 评论: 0|来自: 河源日报

六大工程铸造城市文明风景

http://www.heyuannews.cn 2007-12-3 10:32:30 作者:钟燕城 【字体:
 

    河源市是1988年成立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东江中上游,辖5县1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340多万人。建市20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25.6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9.93万人。  

    2007年,河源市被评为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4名,中国最有魅力城市200强第14名,首批5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之一;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三次被评为“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市”,今年又通过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验收。

■ 前言

    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人和”的现代美丽的新兴城市正呈现在南粤大地上。走进河源市区,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行成荫;市容整洁美观,江岸景观秀丽;广场美轮美奂,空气清新宜人;小区设施完善,令人感到非常舒畅。幸福的喜悦写满人们的笑脸,奔康的脚步轻快有力。一个充满生机的文明城市已具雏形。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风景。近年来,河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创建省文明城市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积极开展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六大工程”,以创建提升文明,以文明促进发展,铸造城市最佳品质,塑造城市文明风景。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地级市前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市民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明显优化,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一个天蓝、水清、地绿、风正、人和、康乐的魅力河源新形象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龙川县老年太极拳协会会员在表演“太极剑”。市民是创建省文明城市的主体,市民积极参与是创建省文明城市的最大动力。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河源创建省文明城市的核心价值。黄赞福 摄

■素质工程:让城市精神树起来

青年志愿者活跃大街小巷

    日前,市田家炳中学在中山广场表演《八荣八耻之歌》快板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这样的精彩免费晚会,市民每个月都能在中山广场欣赏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中山广场共举办各种文体活动500多场(次),举办展览100多场,观众和直接参与的群众达50多万人次。

    我市除了在思想上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外,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文明示范活动帮助市民改正不良习惯。“我为创建添光彩”百日行动便是活动之一。陈梦琪是一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在“我为创建添光彩”百日行动中,他参加维护城市交通秩序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负责劝阻行人乱穿马路、车辆闯红灯,提醒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现在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陈梦琪都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站在市区的某一个红绿灯路口,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规则。陈梦琪说,刚开始的时候比较辛苦,很多市民不理解。现在,经过志愿者的努力,市民横穿马路的现象已很少见了。

    除了维护城市交通秩序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之外,还有很多像小张一样的志愿者参加了城市公共秩序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城市文明督导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清理“城市牛皮癣”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清理城市卫生死角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用实际行动传播各种文明行为。

    我市通过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树立“栽树人”精神,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的“四型机关”,大力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共倡文明礼仪,共建和谐河源”主题教育,开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已有地税、电信、烟草、邮政4个行业被命名为“河源市文明行业”,60个服务窗口被命名为“河源市文明窗口”。开展了“河源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评选活动,弘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干净干事、奋发图强”的新时期“河源人精神”。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我市先后涌现出“增坝精神”、“全国见义勇为英雄”陈希少、“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李力锦、“全国文明单位”河源市地税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天云村党支部、“全国模范检察干部”郑爱民和“全国优秀法官”谢顶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后发工程:让城市产业兴起来

工业经济牵引河源发力快跑

    近年来,河源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摆脱后无追兵的落后状况作为创建省文明城市的首要任务,坚持“工业立市”和“借外发展”战略,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初步形成了“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发展格局。几年来,通过打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培育了龙记集团、农夫山泉、世界500强企业萨基姆、河源电厂和西可通讯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以手机生产、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等为主导的工业产业。连续三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今天,河源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临“黄金机遇”、处于“黄金地带”、拥有“黄金资源”,正努力发挥生态优势,通过“金、木、水、土”来促进工业的发展,发展高、新、精的新型工业园区,点亮河源工业之“火”。

    为此,我市提出“推进园区建设,精心经营城市,形成外源型经济优势;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有序开发,形成内源型经济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建设旅游强市,形成服务型经济优势”的经济发展新举措。市委书记陈建华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用“六个好”阐述了我市加快全面发展的展望。第一,搞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广赣、广河和粤湘等五条高速公路,将河源建设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大陆桥”和“黄金通道”,实现基础设施好。第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矿产资源的治理整顿,防止水土流失、污染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好;通过林业生态的修复来改造森林植被;通过对企业进行排污控制和城市污水处理来减少污染。第三,坚持“工业立市”建设效益园区,实现产业结构好。第四,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投资教育?穴5年内将投入28亿元普及高中教育?雪,搞好计划生育,实现人口素质好。第五,以“一保五难”等为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好。第六,端正党风,反腐倡廉,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实现社会风尚好。

    伴随着对外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我市经济保持了稳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18%、30.6%和58.7%,增速继续位居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前列,后发优势日益显现。

■城优工程:让城市景观靓起来

两江四岸看得见的美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家住红星路的严先生夫妇吃过晚饭后漫步亲水步道。黄金河段闪亮的高喷、新丰江灯火长龙、东江两边灯光闪烁,再加上湿润清新的空气,让这对新婚夫妇心旷神怡。

    严先生说,他周末都要与妻子沿着江边走上一圈,一周的劳累也得到了很好的放松。他说,现在两江四岸成了河源最靓丽的城市风景线,也成了槎城市民的亲水乐园。

    我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市区东江、新丰江防洪堤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景观工程。目前,市区河段的建设已完成,成为创建省文明城市中最亮丽的一笔。

    其实,像严先生一样,被“两江四岸”亮丽风景吸引的游客、市民不在少数,“两江四岸”特别是文化广场、沿江路亲水步道、客家文化堤廊等,如今成了集城市防洪、景观、旅游、休闲、体育健身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与江河相融的风景长卷,成为槎城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市容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投资几十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东环路、西环路、胜利大桥、市污水处理厂、亚洲第一高喷泉、客家文化长廊、亲水步道、火车站广场、两江四岸防洪景观工程、源城区福利示范中心、九重门公园、龟峰公园;投入2100多万元,彻底改造鳄湖及周边环境。

    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市认真抓好城市管理,经常性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每年组织两次以上“万人爱卫行动”,重点整治城市“牛皮癣”,城中村、建筑工地的卫生死角。特别是对老城区街心花园,源城区委区政府重拳出击,成立执法大队,24小时巡查,一举解决了老城区20多年来难以解决的脏乱差老大难问题。对重点路段、交通比较混乱的路段进行排查,采取按区域分类划线、加派交通协管员等措施,引导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整治兴源市场、长安市场、中心市场的内外环境及乱搭乱建、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现象,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使农贸市场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惠民工程:让城市百姓乐起来

“十件实事”惠及全市百姓

    察民苦、解民忧,多办实事、办好实事是构建和谐河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每年办“十件实事”为突破口,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全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创新出台了“千干扶千户”、“千村脱贫”政策,其中筹资建厂房出租以解决贫困村年纯收入3万元问题的“千村脱贫”政策,还荣获了“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在今年的“十件实事”中,政府投入巨资,实施“完成1.3万户贫困户危旧房改造,解决农村5万人以上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培训及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万人以上”等民心工程。近年来,全市共发放帮扶资金11249.4万元,帮扶困难群众51790多人次。各级各部门努力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积极开展助残济困、爱心妈妈、解决“五保一难”、大力开展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活动,关注单亲家庭、关注外来工活动。尤其在解决好城市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和困难群众住房难、看病难、打官司难,以及建筑工程领域拖欠工程款、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近几年来,全市通过培育发展104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2.62万户农户致富,户均增收2000元。全市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移民和城市下岗职工共13.5万人,新增转移就业40多万人。2005年比2002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6279元和606元,全市贫困人口户数和人数分别下降46.8%和46.6%。

    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资金达44.2亿元,建成了市体育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群众艺术馆等一大批文化体育设施,让老百姓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真正得到了实惠,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

■环保工程:让城市生态绿起来

项目环保不达标坚决不引进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市将“生态建设”作为“七大建设”之一,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坚决拒绝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几年来,我市共拒绝200多个电镀、制革、造纸、印染等总投资额约300亿元但存在污染隐患的项目落户。

    我市不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坚决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推动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200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04年下降9.4%,环境污染主要指数与200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城市江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

    说起河源,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万绿湖。这个华南第一大人工湖,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为保护好东江的水源水质,我市及时向省里提出实行分类经营,建立东江生态水源林保护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建议,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批准规划实施了省级生态公益林,并落实了生态效益补偿。目前我市已规划落实了省级生态公益林41.137万公顷,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158.7万亩,已全面签订现场界定书和综合管护协议书,落实护林员2034人。

    通过几年努力,我市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2003-2006年,我市连续四年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东江水质保护)中被评为“双优秀”;并被评为首批5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之一。大气环境保持良好。市区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水平,城市的声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标准内。

■“名片”工程:让城市魅力现起来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闪亮登场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作为我市新的城市形象定位,最近闪亮登场。“客家古邑”是河源在历史人文层面的定位:以赵佗为首位县令的龙川始设于公元前214年,至今有2221年历史,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千百年来,我市形成了客家山歌、龙川杂技、紫金花朝戏等多姿多彩的河源客家民间艺术和遐尔闻名的东江客家美食。此外,我市还有“中华恐龙之乡”的称号,馆藏恐龙蛋化石达12380枚,居世界第一。

    “万绿河源”是从自然环境、生态文化方面来定位:广东两个最大的水库都在河源境内。她们构成了东江流域的水源生命线。同时,河源的森林覆盖率占70%左右,在全省名列前茅,是粤东北地区的生态屏障。“万绿”这两个字不但概括河源的自然生态形象,也表达了河源对生态环保理念的追求与自豪。

    为增强城市品牌形象,近年来,河源举行了全市性运动会、客家文化旅游节、全国急流回旋邀请赛、国际恐龙研讨会、国际旅游小姐大赛等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不断展示河源的文明新形象,大力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在客家文化建设上,保护了一批历史客家文化遗产,开发了一批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创作了一批反映客家风情的文学、歌舞等文艺作品,客家文化日益成为河源文化建设的亮点,成为全市旅游业的灵魂,凸显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城市形象名片,展示了河源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创建体会

提升人文素养 惠及广大市民

    创建省文明城市是河源市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心愿。为了优化我市的发展环境,市委在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打造“文明河源”、创建“省文明城市”的目标。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省文明城市工作,成立了创建省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听取和研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必须把服务中心体现在创建工作的各个方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总抓手,切实加强对创建省文明城市工作的领导。创建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必须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根本任务,着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群众需要作为创建工作的落脚点,让创建成果惠及市民。必须把创新载体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途径,不断丰富创建内涵。

 
来源:河源日报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2 14: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