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

2003-11-28 11:00|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8154|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四、资料收集与典型调查?

选择并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后,广泛收集资料与进行典型社会调查,倾注了我们最多的精力。经过5、6年工作,我们通过多渠道的努力与前后进行的半年多农村社会调查,已经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志资料?

1.县志。县志对三边各县的山川形势、建置沿革、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述,是一部关于地方历史的百科知识全书。近代以来,赣闽粤三边地区经历过三次修县志的热潮。第一次是清末的同治光绪年间,第二次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第三次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90年代。历来有修志传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一,战乱和剧烈的社会变动后,修志有利于恢复传统,凝聚人心,重建家园,便于统治者巩固统治秩序,如上述第一、第二次修志热潮即是;其二,长期的社会政治变革造成动荡而转向社会稳定、经济重新繁荣之后,籍以恢复传统和巩固秩序的需要,其如上述第三次修志热潮。由于近代以来剧烈的政治变革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期政治运动,同治至民国时期纂修的县志或县志稿,有些没有能够保存下来,有的残缺不全,而赣南各县的民国县志则因战乱多数未能完成。好在20世纪末各地的修志中,当地修志人员曾进行了广泛的访问调查,这些访问调查的记录和新县志粗略体现的对当地民国以前历史的追记,都是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同时,第三次新县志的修订是政府的统一布置下完成的,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变迁有较详细的记载和描述。赣闽粤三边各县县志为本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基础,因而成为本书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这些已收集的方志主要有:《江西通志》(刘坤一等主纂,1881年刻本),《江西通志稿》(吴宗慈等主纂,1949年稿本)、《瑞金县志》(张国英等主纂,1875年刻本;陈政均等主纂,1941年铅印本;瑞金地方志办主编,中国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会昌县志》(刘长景等主纂,1872年刻本;会昌县地方志办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长宁县志》(王衍曾等主纂,1907年木活字本)、《长宁县乡土志》(1937年钞本)、《寻乌县志》(寻乌县志办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本)、《晨光镇志稿》(1997年本课题组排印本);《兴国县志》(1872年刻本和1987年县志办铅印本)、《民国长汀县志》(1940年版本)、《长汀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本)、《上杭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民国武平县志》(1941年修纂)、《武平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仁居镇志》(《平远文史》第5辑1990年印)、《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梅县丙村镇志》(1993年沿印)、《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新铺镇志》(《蕉岭文史》第13辑,1995年印),等等。?

2.族谱。族谱是关于一个家族历史的详细记录,它不但可以作为了解研究村落、宗族既往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是我们观察社会变迁以及研究传统农村经济史的一个绝好"窗口"。我们赴赣闽粤三边地区的调查过程中,在许多农民朋友的热情帮助与支持下,收集或借阅了十几部族谱。它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与本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文史资料。由各县人民政协系统组织编写,其文稿大多数是亲历、亲见、亲闻者的自撰或口述,部分为调查访问记,少数为文献摘登。这些文稿,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赣闽粤三边地区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情况。尽管其中部分文稿或因撰稿人记忆有误,或因某种缘故未能秉笔直书,但从总体上看,仍然不失为研究三边地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三边各县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共收集三边地区文史资料200余册。?

4.其他地方资料。主要是各市、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地方志资料,如《武平五十年》(武平县志办2000年沿印本)、《蕉岭五十年》(县政协文史办1999年版)、《赣南概况》(赣州地方志办1998年版);各县的《地名志》等;还有各行业部门编印的行业志,如《瑞金县工商行政管理志》(1988年编);《寻乌县城建志》(1985年编)等。?

(二)文献及统计材料?

1.报刊资料。民国报刊资料主要有:《江西民国时报》(南昌、瑞金)、《力行日报》(南昌)、《知行报》(南昌、瑞金)、《赣南民国日报》(赣县)、《正气日报》(赣县)、《新赣南日报》(赣县)、《三民日报》(赣县)、《寻乌月刊》(寻乌)、《汕报》(梅县)、《中南日报》(长汀);新中国报刊资料主要有《江西日报》(南昌)、《赣南日报》(赣州)、《闽西日报》(龙岩)、《金上杭》(上杭)、《武平乡讯》(武平)、《梅州日报》(梅州)。?

2.苏区革命时代的社会经济史料。1929-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赣闽粤三边地区领导了长达6年的土地革命斗争。其间,革命政府的政策文件、发布的文告、各种会议的报告、通过的决议,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史部门进行的采访记录,革命老同志自己撰写的回忆录等。这些都是当年政治经济变革的珍贵史料,其中许多是有关赣闽粤三边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史料。以上文献主要收集在江西省档案馆主编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共上、中、下三册)、许毅主编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上、下二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及其《续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与1980年版)、《龙岩地区党史资料汇编》(共计4册)以及各县党史办编辑的《党史通讯》等资料集。?

3.其他文献资料,包括政府或个人编辑的资料与杂志。民国时期的文献与杂志主要有:《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特刊》(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秘书处1929年编)、《江西省商业概况》(江西省政府建设厅1941年编印)、王松年编著:《江西之特产》(联合征信所南昌分所出版,1949年版)、林传甲著:《大中华江西省地理志》(江西省教育学会1918年印)、盛叙功编《福建省一瞥》(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赣政十年》(民国江西省政府编,1941年12月印)、《上杭县概况初步调查(1936.9)》等;新中国杂志及文献主要有:《老区建设》(江西省革命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和江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办)、《农村发展论丛》(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农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主办)。还有一些研究成果,如《江西苏区交通运输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江西内河航运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广东航运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孔永松等:《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温锐:《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等。?

4.统计材料。主要有:《江西统计年鉴》(民国江西省政府1936年编)、《江西统计年鉴》(1983-2000年,每年一册)、《红土地上竞风流--改革开放十八年的江西地方经济(1978-1995年)》。另外,还有一些县市统计资料,如《赣州统计年鉴》(1998年)、《会昌统计年鉴》(1997年)、《会昌县统计提要》(1999年)、《寻乌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6年)、《寻乌县统计提要》(1999年)、《龙岩年鉴》(1999年)、《长汀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1949-1978年)、《长汀县年鉴》(1994-1996年)、《长汀县河田镇年鉴》(1994年、1999年)、《上杭县年鉴》(1999年、2000年)、《上杭县才溪镇统计年鉴》(1994年、1996年、1999年)、《武平县年鉴》(1988-1993、1994-1996、1999年)、《平远统计年鉴》(1999年)、《平远县八尺镇统计年鉴》(1998年)、《蕉岭县统计年鉴》(1993年、1999年)等等。

报刊、杂志及文献资料虽然是片断的、零碎的,但是其数量众多而具体,为本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资料和丰富的社会经济史资料;各地的统计年鉴也以其丰富、详实的数据,为本书研究的宏观分析提供了较准确的依据。?

(三)典型调查资料?

20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对农村和农民问题关注的重心转向和与时代的接轨,中外学者为研究农民与农村问题而展开的农村调查也开始兴起。尽管学术性的大规模田野调查集中在华北、东北和江浙沿海等地区,但关于赣闽粤三边地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记载也有不少。虽然,严格地说,这些调查尚有不被认定为属学术性调查的可能。?

1914年12月8日至1915年1月7日,日本学者野田势次郎对福建省西南部所作的调查堪称为有关三边地区最早的学术调查。野田的调查路线由厦门西部开始,经龙溪、南靖、龙岩、永定、上杭、长汀,再至江西省的瑞金,行程千余里,从地形、地质、交通、气候、物产、地方志、钱币、风俗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记述,是本书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30年代,毛泽东所作的几个农村调查,是20世纪上半叶关于赣闽粤三边地区最全面详实的农村社会调查。其中,以1930年5月的《寻乌调查》最为重要。寻乌县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是赣闽粤三边社会经济交往的通道。当时,毛泽东虽然出于革命斗争和政治变革的需要而作《寻乌调查》,但他在该调查中以乡村商品经济为切入口,分析与研究农村富农经济问题,加上他细致的调查和客观的记录,则为今天我们了解与把握清末民国赣闽粤三边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状况,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典型而基本的史料。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言:"明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毛泽东著:《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同年的10月,毛泽东在赣西新余县的罗坊,找了八个兴国农民,作了兴国第十区即永丰区的调查,其中几个农民家庭的典型调查和各阶级在土地斗争中的表现,也为我们了解清末民国农民生活状况、社会生存环境以及农民的谋生之道展示了生动的事例。此外,1933年11月,毛泽东还分别作了《长冈乡调查》(兴国县)、《才溪乡调查》(上杭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不可多得的资料。以上四个调查均收录在《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 80年代以来,农村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兴起及其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推动了农民学研究的深入,农村调查进一步受到重视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198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统一部署,在各省(直辖市)进行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设有320个农村观察点,并将调查结果陆续汇集成书。其中,《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汇编(四)》(1979-1984)中汇集了福建省和江西省尤其是边区兴国县城岗乡回龙村的系统调查材料。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各省市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各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活动,赣闽粤三边地区的兴国、寻乌、上杭、梅县、兴宁五县(市)被选定为调查地点。至1997年,调查结果以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上杭卷》(1994年版)、《寻乌卷》(1996年版)、《兴国卷》(1996年版)、《梅县卷》(1997年版)相继出版。这些调查也是研究20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赣闽粤三边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

为了更准确全面地把握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的变迁,我们在阅读前述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带着课题研究所选定和不断新发现的问题,先后5次赴赣闽粤三边地区展开田野调查(见附图:课题调查地点分布示意图)。第一次在1995年4月间,调查地点为宁都的黄石乡与田头镇;第二次在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间,调查地点分别是寻乌县的留车、吉潭、澄江和会昌县的筠门岭镇;第三次在1998年7至8月间,行程至瑞金和会昌及宁都三县,先后到了瑞金的壬田镇、叶坪乡,会昌的筠门岭镇、周田镇,宁都的洛口乡、员布乡访问调查;第四次在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间,调查重点有寻乌县和梅县,先后到达寻乌县的晨光、吉潭、澄江、长宁、梅州的丙村镇等五镇实地调查;第五次在2000年7至8月间,先后访问调查了长汀、平远、蕉岭、武平、上杭等五县各一个乡镇、村(河田镇、才溪镇、下坝乡、八尺镇、新铺镇),并走访了五县的县志办、统计局、党史办、文史委。调查过程中,主要采取入户访谈的方式。五次调查,前后共计半年多时间,调查了20个左右的乡镇、200户人家,调查访谈笔录十几万字。这些访谈笔录和调查见闻是本书研究的主要依据。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4:22 , Processed in 0.013046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