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

2003-11-28 11:00|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8205|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二、赣闽粤三边区域研究的典型性?

赣闽粤三边地区是指江西省赣东南、福建省闽西、广东省粤东北三省毗邻的广大区域(见附图:中国地图上的赣闽粤三边)。江西赣东南在这里主要指石城、瑞金、会昌、寻乌、安远、宁都、兴国、赣县、赣州、信丰、龙南、全南、定南等10余县市;福建闽西包括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龙岩等数县;广东粤东北则包括平远、蕉岭、梅县、兴宁、大埔等数县。本书调查考察的地区主要是赣东南的瑞金、会昌、寻乌、宁都、兴国等5县,闽西的长汀、上杭、武平3县和粤东北的平远、蕉岭、梅县3县,共计11县,近20个乡镇20余个村委会。?

从地理环境和行政管理来看,南北斜贯的武夷山脉南端余脉和东西横亘的九连山脉相交于闽粤二省沿海腹地与江西赣南的接壤处,绵延几十华里乃至上百华里的宽厚山体,成为三省天然的分界线,把三省连接地区分为赣东南、闽西和粤东北三个互不统属的行政区。这里地处三省边陲,峻岭绵绵,贼渊盗薮,历代统治者鞭长莫及。这从边区诸多县份的初始冠名中,如安远、宁都、长宁(寻乌县原名)、定南、镇平(蕉岭县原名)、平远、武平、永定等,也可看出统治者寄予长治久安、永远太平的美好愿望。迨至明中期以前,三边地区还是一个人口甚稀的边蛮之地。明清以降,闽、粤二省流民大规模入赣,始改变三边地区山长谷荒的原始景观,社会经济呈现一定程度的勃兴。从交通运输状况看,直到近代以前,由于关山阻隔,陆路崎岖、水道曲折,人流物流都极其不便。然而,各行政区自有顺山势而成的贡江、汀江、东江、梅江等天然水系,则又随着当地人民的辛勤开发逐渐将三边地区紧紧相连:其中三边的赣东南部分主要有赣江上游的贡水水系,它依恃湘水、绵水、濂江、梅江和桃江等主要支流,将瑞金、会昌、寻乌、兴国、宁都等10余县与三边连结;闽西则有汀江水系,其支流主要有濯田河、南山河、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将闽西的长汀、上杭、武平等县与广东梅江相连;粤东北有梅江水系和东江水系,其中石窟河、松源河是梅江的主要支流,东江上游支流则有寻乌水、安远河等。汀江和梅江奔流至大埔县三河坝后称韩江。民国以前甚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赣闽粤三边地区间虽重山峻岭,关山阻隔,这些河流则是三边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众多曲曲折折的山隘却成为三省之间的交通孔道,贡江水系上游各口岸达于汀江水系、东江水系与梅江水系仅在40-60公里之间,从而将贡江、汀江、东江、梅江等水系连为一体(见附图:清末民国赣闽粤三边古商道示意图)。赣东南10余县属可沿贡水入赣江,下至赣州、南昌,而后出鄱阳湖口,连通武汉、上海;闽西和粤东北各县则可沿汀、梅二江而下,顺韩江至潮州、汕头,舟通东南沿海各口。发源于江西的寻乌水、安远河直接汇入东江,连接广东沿海的惠阳和现在的深圳特区。因此,传统以来,赣闽粤三边内部的联系就较为密切,尤其是明清以后,随着大量闽粤流民涌入赣南山区,赣闽粤边区的人流夹带着物流,互动更为频繁,使三边区域地方市场日趋繁荣,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特的区域文化圈。?

选择赣闽粤三边地区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区域,除了该地区独特的政治、经济区位原因之外,更重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方面鲜明的特色:?

1.赣闽粤边区是典型的传统农村社会的丘陵山区。边区开发以来,充沛的雨量,宜农的丘陵、河川、山谷与湿润的气候,使农业一直是边区域内经济的基础和广大农民的主要谋生领域,粮食作物的种植是边区农民谋生的主业,个体家庭的农业经营则是经济生产最基本的单元。明清以后,由于边区内部流民的互动,烟草、甘蔗、蓝靛、花生、茶叶、油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如刨烟业、造纸业、织染业、榨糖业等也日趋发达。三边地区农民表现出鲜明的以农为主、副业为辅(兼业行为)、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特征。然而,如前所述,由于关山阻隔,陆路崎岖、水道曲折,直到近代以前以致民国初期,现代交通尚未启动,三边之间的人流物流都极其不便。也正是受地理环境与交通状况的制约,赣闽粤三边域内虽然密布众多的山乡墟镇,却一直处于市场网络的终端,距离区域地方中心市场(广州、南昌、厦门)较远。近至民国前期,边区的绝大多数地区甚至一些县城仍然保持着"日中而市"的逢圩办法,山民长期保持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死少有往来的神气。这就是三边地区"前近代社会"或"传统社会"中"标准化"的所谓"自然经济"状况。这一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典型传统农村经济,在20世纪的历史巨变中辗转前行,展现了其逐步走出传统经济束缚的全部过程,从而为我们观察与研究传统农村经济转型尤其是20世纪以来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

2.赣闽粤三边地区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有较早的"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冲击的经历。近代以前,因海关不通,闽西和粤东内销国内市场的货物大都转运瑞金、会昌,再顺贡水而入赣江--大庾岭商道。同时,国内市场的货物也由此线运销闽西和粤东。同治《赣州府志》载:"省之南顾,则赣州为一省咽喉,而独当闽粤之冲,其出入之路有三:由惠州南雄者,则以南安大庾岭为出入;由潮州者,则以会昌筠门岭为出入;由福建汀州者,则以瑞金隘口为出入。"(同治《赣州府志·卷70·艺文》。)可见,传统社会中,赣县因地扼赣江--大庾岭商道的咽喉,而成为三边地区最主要的货物转运中心。1840年鸦战以后,五口开埠通商,中国南北的大通道--赣江大庾岭商道全面衰落,赣州作为边区最主要货物转运中心的地位也渐趋萎缩。1860年,汕头正式设立海关,开埠通商,边区的货物流向迅速逆转。赣东南各县除笨重出口货物如钨砂、木材基本上还是沿传统出口路线,人力能够挑运的货物如夏布、土纸、晒烟等则主要由汕头等东南沿海出口;粤东北和闽西则更是如此。汕头逐渐取代赣州而成为边区最主要的货物转运中心。物流是如此,人流也一样。正如民国报端所称:"汕头这个市,现在算是华南主要商埠之一,与厦(门)、福(州)、(香)港、粤(广州)并驾齐驱……粤省东江廿一市县,甚至闽西上杭、平武、永定,赣南的寻乌、筠岭、瑞金等县,一均货物出入,商旅往来,均须由汕头往洛安大埔、梅县等县转运"(《江西民国日报》,1936年7月17日。)。1930年毛泽东所作的著名《寻乌调查》,亦对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更有具体而深刻的描述与认识。然而,正是三边地区商道的逆转性变化,赣闽粤三边地区有了更为便利的交通网络,其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沿着上述商道,廉价的外国商品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渐由东南沿海向腹地的三边农村渗透,进一步冲击和瓦解了三边农村原有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商品经济结构;客观上,在传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推进传统农村经济转型的同时,也加速了传统农民家庭经济的破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化程度。所以,近代西方列强势力强行侵入之后,尽管赣闽粤三边地方区域市场并没有随着赣江--大庾岭商道的全面衰落而萎缩,相反,因有与沿海出海口相呼应的便利交通网络,三边地方区域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不仅扩大了边区区域市场的贸易圈,加速了区域市场内部的人流、物流,而且进一步展拓了其与国内外市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边区地方区域市场日益成为国内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并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互补性经济区域。但是,当时西方列强所依恃的"近代资本主义市场"所展示的赤裸裸的野蛮掠夺性,是建立在赣闽粤三边农民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之上的,加剧了落后的传统经济转型地区的贫困化程度,从而可能导致传统农村社会的转型与发展背离经济规律而出现社会失衡。?

3.赣闽粤三边地区大多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赣闽粤三边地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土地革命斗争的中心,也是全国土地革命斗争的指挥所。我们这里姑且不去评价三边人民对革命作过的贡献和由此具有的深远意义,但就三边人民和社会经济本身而言,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至深至巨,"往者繁盛市镇,几成瓦砾平野,……乡村良田,半成沙洲,山中老木,砍伐殆遍……"(《江西民国日报》,1934年12月15日。)。1929-1934年,六年反复拉锯式的战争给三边社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仅就人口而论,据我们研究估算,六年战争期间,仅赣闽苏区死亡与损失的人数高达80万左右(指本地居民),逃亡流动难民在56万左右。如此巨大的人口流失,相对于区区仅有300多万的赣闽边区来说,无疑是触目惊心的。青壮劳力的流失对边区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更是空前而难言的,真可谓是伤筋动骨的巨创。战后,国民政府虽然也致力于农村兴复工作,但紧接着的日本侵略战争和国内动荡不定的政局以及其它诸多条件的制约,终使三边人民几十年长期生活在战乱的痛苦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与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三边农村经济获得了休养生息和急起直追的大好时机,可惜的是,农民不久又深陷经济体制束缚而不能自已的怪圈;三边老区人民自古具有的勤劳致富、开拓进取的品格,也因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与平均主义的长期改造,被扭曲为"等、靠、要"的化身,赣闽粤三边农村社会经济一度长期徘徊不前,人民在温饱线以下度日。改革开放潮起,世人竟有视革命老区为"贫穷、保守、落后"的代名词和"等、靠、要"、受施舍的教育对象的认识;而当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三边搅动"一江春水"之时,当瑞金、兴国、寻乌、上杭的"打工仔"在市场经济中竞拼于城乡大地之时,当镶嵌在三边山间的小城镇星点闪烁之时,人们又不得不再一次刮目相看。因此,以赣闽粤三边苏维埃革命老区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作为研究个案,不仅具有阐明传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一般规律的学术价值,而且有让世界了解三边老区,进一步促进三边人民走向世界的现实价值;这应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赣闽粤三边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腹地,该地区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与现代化发展,对21世纪中国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特殊的参考价值。80年代初,广东利用其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和毗邻港、澳、台的优越地理环境率先打开国门,东部沿海各地紧随其后,形成了对中西部具有吸引力的东部经济开放开发地带。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兴起,地处东南沿海腹地的赣闽粤三边地区,便由国内市场的封闭山区一跃而成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第一圈腹地,率先在中部地区形成了一支响应沿海改革开放的南下打工、经商大军与回乡创业、造城、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开拓者。那么,沿海地带的改革开放对其腹地赣闽粤边区有着怎样的牵引作用?南下打工潮的兴起给边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改革开放20年来,赣闽粤三边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化进程如何?农村社区管理功能、文化生活观念又有哪些变迁?所有这些变化和国内其他内地的变化有哪些异同?在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应该怎样把握好"现代市场经济"中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特点,发挥好国家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与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不能仅流于表面的宏观分析,而必须深入莽莽的赣闽粤三边地区,才能得出较为令人信服的认识,并为促进中国农村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5.赣闽粤三边地区是独特的客家民系聚居地。从魏晋以后开始南迁的中原移民,辗转迁徙并定居于赣闽粤三边地区。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语言的客家民系。三边的长汀、宁都、梅州,被学界公认为客家人的发源地。艰苦的南迁历程,造就了三边客家人坚韧不拔、开拓进取、勤劳致富的精神与顽强灵活的适应性。20世纪的100年中,三边客家人民的家庭经营与经济生活,饱尝了西方列强"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掠夺性冲击之苦,经历了人民公社改造时代的苦乐年华,经受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洗礼与锻造。他们直面市场竞争,挑战种种艰难险阻,打造闪光人生事业,足迹遍及山里山外、国内海外,不仅勾通了三边与山外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且不断带回新的生产力,在三边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演奏了一幕幕客家子弟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乐章。因此,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作为考察研究传统农村社会经济转型的研究个案,可以凸显其在整个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典型特色。?

综观之,正是赣闽粤三边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殊的民系,使其在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广大农村社会具有显著特色,从而增强了研究该地区所具有的典型意义。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11: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