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历史背景和构成因素看客家文化的特质

2006-11-30 10:28|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1455|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1、历史背景

    要认识客家文化的特质首先必须了解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毫无疑问,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在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条件下,诸多因素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完善起了作用,择其大端,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首先,唐末至宋末的移民运动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动因。这一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大量的汉民从江淮、荆湖、两浙乃至中原迁入赣闽粤三角区,由此打破了这一区域长期处于原始封闭的状态和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以及畲瑶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居民格局,给这一区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一方面,汉民们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入这一地区,使这一地区得到较快的开发,迅速改变着往昔那种“人烟稀少,林菁深秘,野兽横行,瘴疠肆虐”的面貌。另一方面,汉民们与畲瑶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势必以自己优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他们发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以致最后同化他们。杨澜《临汀汇考》描述了长汀、宁化等地原来“刀耕火种”的畲瑶等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后的情况,“于是负耒者,皆望九龙山而来。至贞元(785—804)后,风土之见于诗者有曰:山乡只有输蕉户,水镇应多养鸭栏,隐然东南一乐土矣。”上述两个方面便促使赣闽粤三角区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以至到了宋代,这里人文蔚起,一个以中原传统文化为核心同时又蕴涵着其他因子的新的文化形态——客家文化便初步形成了。

    其次,赣闽粤三角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客家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客家先民从北方迁到南方,从平原地带入居山区丘陵,他们虽然远离了动乱与战火,却面临新的生存劣境。因此,他们不得不对原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作某些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由此久之而形成新的风俗习惯,如温仲和在《嘉应州志》中写道:“州俗土瘠民贫,山多地少,男子谋生多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人。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缉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之于古,盖女工男工皆兼之矣。”这是与中原地区传统的“男耕女织”很不相同的新的男女分工格局,由此也就铸就了客家妇女吃苦耐劳,精明强干的优良品格和不缠足、不束胸的健劲气习。又如,赣闽粤山区不宜种麦子磨面粉,客家人就在豆腐里面塞上肉馅做成酿豆腐,形似饺子,这便是北方人吃饺子习俗的一种承传和变异。另一方面,客家大本营地区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创造了条件。如客家方言中保留着较多唐宋时期的中原古韵和古汉语词汇,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第三,赣闽粤三角地区土著居民的文化给客家文化的形成予重大影响。从人类发展的通则来看,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双向式的。如前所述,南来汉民在进入客家大本营地区后,以自己的文化去融合、征服土著居民,那么,土著居民也势必以自己固有的文化去迎接这种外来文化,双方便在这种不断的撞击中激荡和交融,最终孕育出一种新文化,即客家文化。根据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赣闽粤三角区的土著居民即是古越族的后裔和畲瑶等少数民族。因此,客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古越族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强烈影响,这一点是肯定的,也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2、构成因素

    由于客家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便决定了客家文化构成因素的复杂性。仔细分析客家文化的构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分,也有古越族或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同时还混合着粤文化、闽文化、赣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文化的斑迹。下面略作阐述。

    如服饰方面:过去客家妇女,“穿的是侧开襟上衣,衣领、袖口、右襟沿及衫展四周,缀以花边,宽纹一寸,裤头阔大,裤裆较深,裤脚口亦缀以花边。着的是布鞋。鞋面由两片色布缝成,鞋端略向上翘,状似小船,上面用五彩绒绣了花。身上还系着围裙子,用银链子系结,裙子壮如‘凸’字,其上半部也绣有花卉或图案,如此等等。逢年过节或串亲走戚时脖子上挂着银项圈,手腕上戴着银镯子,打扮起来活像个畲族妇女”。这样穿着与汉族传统服饰“束发冠带”不同,显然是受畲族影响所致。

    饮食方面:客家人有吃蛇的习俗,然这一习俗是受古越族饮食文化影响形成的。《淮南子·精神训》里有:“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可见早在汉代,越人就把蛇当作美味佳肴了。而汉人一般是不吃蛇的。汉·应劭《风俗通义·九·怪神》记载:杜宣饮酒时见杯中有蛇影,酒后就觉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来知道是墙上赤弩照在杯里,影子有些像蛇,他的病就好了。这则“杯弓蛇影”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汉人对吃蛇的恐惧心理,故吃蛇习俗与中原饮食文化无关。

    信仰方面:客家地区民间均崇信巫道,这里有一习俗:明中叶以前,客家男性一般都有郎名和法名,如梅州客家联谊会办公室与梅州方志办合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辑收录34姓,祖先有郎名和法名的30姓;第二辑收录35姓,祖先有郎名和法名的22姓。罗香林先生在《广东民族概论》(《民俗》第56—63期)中解释这种现象谓:“韩江一带的客家人,其祖先有第几千百郎的名号(大抵仅有郎字,而罕真名),相传即土著畲民雷、蓝、毛、赖、盘各巨阀所给与的符号,这是客家人的祖先由闽西迁到粤境,欲求性命安全,不能不纳点贽礼给那些强有力的畲阀,畲阀得客人贽礼以后,乃依其入境次序给以几郎几郎的名号。”事实果否如此?李默先生在经过考证分析后认为:“客家人祖先郎名,不是什么‘土著畲民之巨阀,依其入境次序给以几郎几郎的名号’,而是宋元明闽粤赣边畲族与客家人祖先命名的习俗。”但是,其他汉族族群并无此欲,“从广州方言区汉族族谱考察,极少见到其先祖有排郎名的记载,纵有,亦是从闽粤赣边客方言区迁去的,迁粤前有郎名,迁入珠江三角洲后则未见。说明这是客家人祖先命名的一种特殊习俗。很显然,这一习俗又是受畲瑶等民族命名习俗影响所致的。

    民间文艺方面:客家人喜唱山歌,男女对歌斗歌早已形成传统风俗。这种民间娱乐形式,也是从畲瑶等少数民族中采借过来的。因为,对唱山歌,本来是青年男女求偶的一种形式,它产生和长期存在于不受儒家礼制约束的南方各少数民族中。畲族也是“非常喜爱唱歌的一个民族,畲村处处有歌手,男女老少,人人爱唱,人人爱听。畲歌种类很多,题材广泛,他们以歌叙事,以歌咏物,以歌言情,简直到了以歌代替语言的地步。”而在儒家礼制思想束缚下的中原汉民,有所谓“男女之大防”,是不可能男女在一起对唱情歌的。所以,客家山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毫无疑问是北方汉民族迁入大本营地区以后,接受了畲瑶等少数民族山歌形式产生并逐渐丰满的。

    此外,在婚丧习俗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我们都很容易找到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踪影。

    客家文化的多姿多彩还表现在与相邻民系文化的交融上。如妈祖原是闽文化圈的大神,沿着汀江流域传到闽西,再由闽西传到粤东及其他客家人居住区。于是,闽西、粤东以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的客家人也成为了妈祖的虔诚信仰者。再如,许真君原是赣文化圈的祀奉神,由赣江流域逆向而传到赣南,再由赣南到粤北,也成了赣南和粤北客家人的保护神。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客家文化是“一体多元”的。这个“体”,就是客家文化这个整体;“多元”,就是客家文化构成的诸多因子或成分。而在诸多成分中,其主体成分则是中原传统文化,这一点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一体多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她使客家文化既多姿多彩又充满活力,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客家文化“一体多元”的特质,映照出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汉族与畲瑶等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背景;使我们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伟大气概。(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罗勇)

http://gz.jxcn.cn/news/2004-11/20041118115744.htm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2:19 , Processed in 0.01168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