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子微妙音 发表于 2013-8-5 14:56:32

家庭教育、贤妻良母——贤才蔚起、国治民安的坚固基石

厚德载物——贤妻良母与大地之德;相夫教子、传统客家女子的贤良,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本清源,“重立人根”—— 女子教育、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吾常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盖以母贤,则儿女皆贤。在胎则禀母之气,幼时则观母之行,闻母之言,已熏陶于读书之前。及其读书,则一一措之躬行,而为贤人善人故也。又曰:「教子为治天下之本,而教女为尤要。」以无贤女,则无贤妻贤母,因之亦无贤人矣!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禀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 ——民国高僧 印光大师 古时周有三母,才生出圣帝明王;有孟母才有孟子。为了改种留良,重立人根,非从女子教育入手不可。——民国王凤仪老先生另,王凤仪《家庭六步教育》一书内容可上网搜索查看。 如何做好女人的本分——相夫教子推荐:青岛芳子集团 刘芳总裁、女士分享讲演(可上网搜索视频:涵养女德 美丽人生) ●世界上四大文明,唯独中国还存在。什么原因? ◎在我们这个世间千万年来,这个地球上,我们走了许多国家、族群,我们看到、体会到的,连外国人都承认,这个地球上最懂得教育的就是中国的古人,中国古代人最懂得教育。所以世界上四大文明,其它三个都消失掉、没有了,唯独中国还存在。这什么原因,为什么它没有被灭掉?这桩事情,二战之前欧洲一些专家学者曾经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结论非常圆满,他们总结出大概是中国古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关系,这个总结是正确的。这桩事情是澳洲南昆大教务长告诉我的,我还不知道二战之前有这么一桩事情,他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来问我这个结论正不正确?我告诉他非常正确,真的把原因找到了,很难得。但是中国人忽略了家庭教育有两百年了,如果我们现在再不觉悟,还这样疏忽下去,中国这个古代文明会在我们这一代当中消失掉,这四个古文明都变成历史。而且中国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教育的理念是性本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爱的教育,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五伦里头第一句,「父子有亲」。父母跟子女这种亲情,在三、四个月表现得最清楚。四个月的婴儿他不会说话,可是你能看得出来,他在母亲怀抱里,你看他眼睛眼神,你看他动作,他对他母亲的爱,没有人教他,这是天性。你看母亲对小孩的爱,小孩对母亲的爱,那是出自于天性,你细心去观察就明白。 ◎母亲太伟大了。中国人讲孝,父母,父亲摆在前面,实际上?实际上母亲摆在第一位。最伟大的是谁?母亲,不是父亲,这个你读中国古书就明了了。圣人要从什么时候开始教?从怀孕的时候开始教,叫胎教。现在有没有?没有了。但是中国历代有没有?有,中国历代确实有,两百年以前,不多。母亲真负责任,怀孕的时候,就跟文王母亲一样,「目不视恶色」,眼睛不能看的东西不看,「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身心端正。为什么?她起心动念影响胎儿,怀孕的时候就开始,要给胎儿最好的信息,负面的决定不能给他。所以,母亲不可以有负面的念头,念念与性德相应。这种小孩子他就有圣人的缘。现在没有了。……小孩出生了,中国人所说的一千天扎根教育。小孩一出生,他眼睛睁开就会看,他就会听,他已经在模仿。所以家规,《弟子规》这些东西,在从前大家庭每个人都要遵守,每个人都要做到。他看他的父母在他面前统统表演出来,他看了三年,看了一千天,根深蒂固,他全学会了,到老死都不会改变,这是贤人。三岁以后才开始教,能够教出一个君子就不错了,这教育算成功了。我们要知道,今天圣贤的缘没有,君子的缘可能还有,很少,不多见了。 ◎科学家也提出来,在灾难频繁的时代,科学家要求我们「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很重要。这些事情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这是理想,做不到。……除教育之外,最好能够有一个实验点,像我们过去在汤池做的,做出来大家看,看到的人心里欢喜。这个小镇好,人心善良,人人自爱,也会爱别人,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人是教得好的,那不教就没有法子了。我在二00五年访问马来西亚的时候,跟前首相马哈迪长老见面,他第一句话就问我,他说你看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言语、态度非常严肃。……中国人几千年能团结起来,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消失了,只有中国还存在,靠什么?靠伦理、靠道德、靠因果。中国在过去旧社会,有三个硬体设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三个,第一个是祠堂。祠堂提什么?提倡孝亲尊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人哪有不孝顺的!今天祠堂没有了。第二个设施,孔庙,孔庙是代表道德教育的,祠堂是代表伦理教育的,那是根。第三个是城隍庙,是道家的,代表因果教育。两千年前佛教传到中国,被中国接受了,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佛教讲的是什么?佛教讲的是智慧、是慈悲。 ——《净土大经科注》(净空老法师2011-2012年宣讲,共578集,每集2小时) ☺☺☺☺☺☺☺☺☺☺☺☺☺☺☺☺☺☺☺☺☺☺☺☺☺☺☺☺☺☺☺☺☺ █ 女德 性格柔顺,举止安详。持身端正,梳妆典雅。低声下气,谨言寡笑。整洁祭祀,孝顺公姑。敬事夫主,和睦妯娌。礼貌亲戚,宽容婢妾。教道子女,体恤下人。洁治宾筵,谨饬门户。早起晚眠,少使俭用。学制衣服,学做饮食。打扫宅舍,收拾家伙。蚕桑纺织,孳生畜牲。 有此女德,虽贫贱之家,人看得自然贵重。虽没好衣服首饰,有好声名,自然华美。又携的本家父母,与阖族亲眷,都有光彩。似这等,也不枉生女一场。——节录自《五种遗规》(清.陈弘谋编)之《教女遗规》-<女训约言> ☺☺☺☺☺☺☺☺☺☺☺☺☺☺☺☺☺☺☺☺☺☺☺☺☺☺☺☺☺☺☺☺☺ ●《从谚语看客家的传统家庭教育》摘录2011年10月 牡丹江大学学报 本文为2007 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赣南客家谚语研究”系列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温珍琴(1972—),女,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一、教育内容 1.发愤读书。秉承着厚重的中原文化的客家人多生活在赣南、闽西、粤东,他们远离了战火,却面临新的恶劣生存环境,这里山多地少,瘴气缭绕,所以生活异常艰难。因此,客家人一向崇文重教,认为读书是无比神圣的生存手段,是客家人走出贫穷的通途和希望。耕读传家,也就成为客家人典型的生活模式。客家人普遍认为“养崽要读书,作田要养猪”,“养子唔读书,当作瞎眼珠”,“不识字怨爹娘”。鼓励孩子“读书肯用功,茅寮里面出相公”,“要想食肉就养猪,要想出息就读书”,否则“人唔读书冇文化,鸡毛上秤人看轻”。小孩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给他唱“月光光,月娃娃,驮根竹子钓蛤蟆,蛤蟆背上一本书,送得哥哥去读书,读又读唔出,打哥哥的屎盒(屁股)”,同时儒家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在客家人心中根深蒂固,“家冇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读书要锲而不舍,有恒心,有毅力,真是“读唔尽的书,走唔完的路”,“四十四,目聚聚;六十六,学唔足。” 2.勤俭务实。客家地处赣闽粤边区,这里山高谷深,客家人只有在小块土地上加倍辛勤耕耘,采取俭朴生活方式,尽可能维持人口的增长。因此,客家人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孩子一定要勤俭持家,“勤劳摇钱树,节约聚宝盆”,“早起三朝当一工,勤拾野粪五谷丰”。人只要勤快,就不愁没吃的,“勤快勤快,有饭有菜”,“要想食饭,就得流汗”,“勤人长寿,懒人短命”。只有自己付出劳动挣来的钱,才能用得心安理得,“血汗钱,食得甜”,否则“不义钱,难过年”,如果不劳动则“懒懒惰惰,受冻挨饿”,“贪食贪歇,添病减岁”。不论男女,都要自食其力,“男要勤,女要勤,三餐茶饭唔求人”,“好子不得爷田地,好女不得嫁时衣”。人不但要勤快,还要会安排生活,不能糊里糊涂,“食唔穷,着唔穷,冇划冇算一世穷”,“精打细算,油盐不断”,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客家人的精明能干。 3.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客家地区山多田少,“半世光阴肩上掮”,一旦年纪大了,重体力活干不动了,“养儿防老”就显得越发重要,“养子要教,养老要孝”。所以经常教育孩子要孝顺,“敬禾得谷,敬老得福”,只有孝敬老人自己才有福可享。“屋檐水照旧”这句谚语用得较广,如果有人对父母不孝,老人过得比较凄凉,大人往往喜欢用这句话来点评这种行为及教育自己的孩子,意为人人都会老,对老人不孝顺的人也别指望儿孙会孝顺他,因为自己没有树立榜样。(编者注:即“上行下效”。印祖云:若不自行悦亲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儿女。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客家人对雷公特别敬重,常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否则会被雷公劈死。(编者注:可查看历史记载忤逆子被雷电劈死的真实故事。)“千跪万拜一炉香,不如生前一碗汤”, 这也反映了客家人的务实精神。 (编者注:另有一个客家谚语说:“生时不孝顺,死来哭鬼神。”讥笑这些父母在世时不懂得孝顺,父母过世时反倒哭得很伤心,假孝之虚名。又有古人说:祭之丰,不如养之薄) 4.团结和气。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一致的精神,他们往往聚族而居,和睦相处,共同生产,抵抗外来侵袭,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 “天下客家一家亲”。)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需要经常教育他们“勤劳不受穷,团结不受欺”,“一家唔和人会欺,公婆唔和人会恋”,“兄弟和好土变金,子嫂和好家业兴”“家和万事兴,吵斗散人心”。《赣县夏府李氏族谱》载:“兄弟吾身之依,生则同胞,居则同巢,如手如脚。不和兄弟,是伤残手足,难为人类。凡我族人,切不可争产争财,以伤骨肉。” 5.坚韧有志。罗勇教授归纳客家精神时有一条是“经得扳”,意思就是有韧性,耐力好,持久性强。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吃苦耐劳,坚韧持久。他们相信 “勤打铁总有一次火烧炉”,“人心专,石山穿”。同时勉励孩子一定要有志气,人可以穷,但志不可以短。“人有志,竹有节”,“唔怕路远,只怕志短”,“有钱莫傲气,冇钱莫低志”,“人穷志愿高,甘愿过水唔过桥。” 6.谦让容忍。客家民风纯朴,儒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儒家讲究“温良恭俭让”,客家人教育孩子凡事不要跟人争跟人抢,能让则让,能忍则忍,“出门让三辈,处处是便利”,“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在火头让三分”,“百忍居家,和气生财”。否则“当让不让,十九上当”,“不忍不耐,小事变大”。 二、教育方法 1.重视早期家庭教育 客家人深知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人要细时教,竹要嫩时屈”,“补漏趁天晴,读书赶少年”。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读书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子女若幼时做错事不多加管束的话,势必影响他日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这个时候再来教育就为时已晚了,因为“树小扶直易,树大扳伸难”,“还细唔管教,大哩对渠叫(哭)”,“细细偷一面针,大了偷一桶金。”。 2.重视言传身教 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大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言谈举止、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都对子女有巨大的影响和重要的教育功能。反之,大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孩子也会模仿,上行下效,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为老唔[不]尊,教坏子孙”,“父正子唔邪,母勤人唔懒”,“好种出好苗,好人出好朝”。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重要性,由于父亲常年在外读书或谋生,家里的重担几乎全落在母亲身上,她们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生产劳动,还要肩负教育子女的重任。乾隆《大埔县志风俗篇》记:“妇女装束淡素,椎髻跣足,不尚针刺,樵汲灌溉,勤苦倍于男子,不论贫富皆然。” 因此,母亲的身教影响就显得尤其重要,“好子靠好娘,好禾靠好秧”,“买屋看梁,娶妻看娘。” 3.重视榜样的力量。一方面,充分发挥子女以大带小的作用,“有爷(父亲)听爷,冇爷听老伯(大哥)”, “大做样,细学样”,这样既可以让年小的弟弟妹妹向年长的哥哥姐姐学习,又对年长的子女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同时还减轻了母亲的负担。另一方面,教育孩子向周围的人学习,“有样冇样看世上”,“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前面提到的“屋檐水照旧”也是从反面提醒榜样的影响。 三、客家传统家庭教育的现代反思 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正是因为客家人重视家庭教育,从而造就了客家人刻苦好学、勤俭务实、尊祖孝亲、团结和气、坚韧有志、谦让容忍等精神特质,成就了崇文尚学的社会风气,掀起了整个客家社会重教兴学的巨大热情,使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把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在石城,从宋代起,除建有县学和书院外,地方上延师办学风气很浓,同时,各姓氏宗族均设有学田,用于奖励学有所成之人,并激励后人奋发读书。北宋大儒温革创柏林学堂名噪一时。由于重视教育,石城客家民系中人才辈出,中进士者唐代2 人,宋代14 人,明清两代中进士9 人,中举人94 人。 “教子过学堂,教女过娘家”,……蒸酒磨豆腐,毋(不)敢逞师傅。 “讨食莫同路,同路饿大肚”,“亲戚莫共财,共财冇来往”,“荒田冇人耕,耕哩有人争”,“出门冇老大,各人包袱各人带”,“丢荒赢过别人耕”。“山精山角落,新裳底下着”,“唔食粥汤唔得饱,唔着烂衫唔得老”。 ◎国难思良将,家贫惜贤妻。耕田毋好误一年,娶妻毋好误一生。心舅毋贤良,出外泄家娘(媳妇不贤良,出外会给婆婆丢脸。)婆媳有笑就集福,管其食饭也食粥。好田好秧,好子好娘。 好子不离娘,好瓜不离秧买衫看袖,娶妻看舅;捉猫子看猫妈,讨心舅(娶媳妇)看爷娘。 ●《奶奶的话语体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奶奶在旧社会没上过学,但她的很多话语都充满着哲理、体现了很多做人、为人、处事(甚至是处理各类问题)的道理。虽然这些话语是很小的时候听到的,但至今还记忆犹新,依然激励着我奋勇前行! “男人无志做无家 女人无志生离嫲” “定要捋起眉毛做赢人”奶奶的话语让我从小懂得做人要有志气、要立志向 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远大的志向才不会迷茫、不会彷徨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 “才人无貌、烂扇多风”奶奶的话语很鼓舞我心 让我从小懂得 即使没有漂亮的外貌也没有关系 但你可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人生有了学识、才智 你的人生照样可以充满意义 “六十六、学唔足”“菩萨如有胡须 那都是人安装上去的 什么东西都要去学 学了就会”奶奶的话语 激励着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并且要活学活用 积极地探索、实践、实干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体现生命的意义 “三两猪肉、四两盐 再好的人都还是有人嫌”奶奶的话语 让我从小懂得别人的话语、不必太在意 做人要有自信、要有主见、要坚定 “人情归人情、钱财要分明”“大火煮粥、细火炖肉”“水晶眼镜、各人合戴”“手指伸出有长短、莲花出水有高低”“顺得哥哥来逆得嫂嫂”“懂得百艺好随身”……奶奶的这些话语体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从小懂得什么样的话语 人生就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意义 ●《母亲教我客家谚语》 (注:作者是广东河源客家人,本文曾作为大陆的中考题材,也让许多人看到了客家妇女的贤慧。) ◎“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之中最值得赞叹的了。”——1890年,英国人爱德尔在他的《中国访问记录》中这样写。 “客家人是牛乳中的奶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应该属于客家女性。”——美国人史密斯说。 ●《传统客家谚语中有关妇女美德、角色与地位初探》 作者:谢淑玲文章出处:台湾桃园 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 客家研究学术论文 ●《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的精神个性》(作者-江西赣州 赣南师范学院) 乾隆《大埔县志•风俗篇》云:“妇女装束淡素,椎髻跣足,不尚针刺,樵汲灌溉,勤苦倍于男子,不论贫富皆然”。 《客家哺娘(妇女)》则描绘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的懿德:...... 客家妇女从小就学会各种劳动,学做“四头四尾”:...... 足迹遍及海内外的清代乡贤黄遵宪不禁慨叹:“吾行天下者多矣,五洲游其四,二十二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劳动如此者。” 客家地区形成“女劳”之风,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1、保持和发扬了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健妇”古风。古乐府的“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和唐•杜甫《兵车行》的“健女把犁锄”的诗句,正是客家妇女的真实写照。美国传教士艮贝尔在其《客家源流与迁徙》中说“妇女不缠足,通常体健而轩昂,惟其如此,故能过其户外生活。” 较早的国外学者爱得尔在《客家人种志略》和《客家历史纲要》中说“客家人是刚柔相济,即刚毅又仁爱的民族,而客家妇女,更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奶酪,这光辉,至少有70%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客家妇女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勤俭坚忍固然令人赞叹,其坚定忠贞的婚姻爱情观念更博得世人尊崇。...... ☺☺☺☺☺☺☺☺☺☺☺☺☺☺☺☺☺☺☺☺☺☺☺☺☺☺☺☺☺☺☺☺☺ ◎孝弟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 ◎勤是致富根,俭是持家本。 ◎客家谚语:早起三朝当一工,昼起三朝乱蜂蜂。注:睡懒觉、迟起床,做事就会手忙脚乱。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生之计在于勤。”寅时是凌晨3——5点。中医养生特别注重早睡早起,子时23点——1点是睡眠最重要的时间段,熬夜、晚睡迟起之人,耗损肝气,日久面色蜡黄。早起之人,精神振奋;晚起之人,精神颓废;这些事情切不可小看,勤奋与否,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兴衰。早晨做事、读书、工作,能效果更好,以前读书人、习武之人、修行人,都是早起。 ◎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闽西连城培田古民居继述堂楹联) 编者注:关于客家女子的贤惠、勤劳,相信大多人都能赞叹,但是也有人认为重男轻女。另外也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有些客家男子并不勤劳刻苦,甚至好吃懒做,欺压女人。事实上,无论男女,都应该勤劳;即使富贵人家,更要非常注意。特别是女人家,如果没有事情做,两个、三个人凑在一起聊天,话说多了,可能就会搬弄出很多是非出来。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乃是金玉良言;又云:“独坐防心,群居防口。”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注意。以前古人从小教教小孩子,要做家务,要读圣贤经书,否则小孩子让他闲着,他也会胡思乱想,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的老祖宗、古圣先贤的教诲,经过历史、千万年的引证和检验,超越时空,真实不虚。 富了之后便饱暖思淫欲,“小人闲居为不善”,饿不行,饱也不行,所以必得受教育。“饱食暖衣而无教,近乎禽兽而已。”——论语讲记(雪庐老人主讲) 雪公讲《礼记》云:‘凡为人子,有父母在,农、工、商、法、医,必得有职业,不能游手好闲。无事扫街去,不许闲着。业即职业,时间到,得工作去,心在无事之时,就乱七八糟,有职业,心就归一。扫地,心就在“地”上,如此,心就收起来。“小人闲居为不善”,心一闲着,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有职业,心就定于上。’ ☺☺☺☺☺☺☺☺☺☺☺☺☺☺☺☺☺☺☺☺☺☺☺☺☺☺☺☺☺☺☺☺☺ ● 女德培训—— 梅州市梅江区 明德国学培训中心 梅州文化公园附近,传统文化的义务推广点,国际儒联、吴小兰等人创办,这么多年来,至今仍然坚持传统伦理道德的办学交流,义务、公益性质,难得,赞叹! ●涵养女德美丽人生—刘芳 注:可在网上搜索刘芳女士的各地讲演—— 涵养女德 美丽人生 ●《弟子规》有声书+ 朱子治家格言    《弟子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之集大成。 ☺☺☺☺☺☺☺☺☺☺☺☺☺☺☺☺☺☺☺☺☺☺☺☺☺☺☺☺☺☺☺☺☺ ● 客家女---中国最美,世界最美! 男人们告别自己的妻儿子女去外边闯荡出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尽管这条路很难走,……送走了自己最亲最爱之后的客家女人们,她们偷偷储藏起自己的思恋,并让思恋发酵,变成无穷的力量——她们目送自己的夫君走远,没有在村口站成相思树,而是转身哺育那裙包里的婴儿;没有在路旁站成望夫石,而是回头挑起男人们搁下的家庭重担! 在朱德《我的母亲》里,我们看到了客家女的平凡与伟大;从被曾国藩称为“大脚蛮婆”的洪秀全的胞妹洪宣娇身上,我们看到了客家女的英雄气概;从美国人罗佰•史密斯《中国的客家》里,从英国人爱德尔的《中国访问记录》、《客家人种志略》、《客家历史纲要》里,从日本人山口县造的《客家与中国革命》里,我们看到了客家女人健康的美,朴实的爱,坚定的信念,勇敢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与可歌可泣的敦厚的美德。 有人把客家女人归类,认为她们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四点,即: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尽管这四点,不能完全描写客家女人身上的特点,但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是叹为观止的难度极大的四点!然而,客家女人做到了,并做到了极限!她们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且仍有继往开来之势! 家头教尾:客家人从古老的文明中走来,儒家思想在客家人的脑海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但由于客家男人的经常缺席于家庭,这种儒家思想的实施与传播,就只能由客家女人来完成了。她们秉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孝道”,不厌其烦地灌输给自己的儿女们,她们通过山歌通过儿歌通过谚语一代代传递下去。她们孝敬公婆,她们维护家庭,毅然家庭的顶梁柱形象!毅然儒文化使者的形象!在这里,一切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之人都是人渣,一切忤逆不孝横蛮无理之人都要遭人唾弃的!在这里,客家女人为了让自家的男人能昂首挺胸地人前人后,为了自己的儿孙们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她们不惜默默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释放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美丽! 田头地尾:在客家人眼里,男人们应该负责的是社会的大家庭,而不是妻儿子女间的小家庭。男人的肩上所负荷的应是国家的重担,而家庭的担子,理所当然地应由女人们来挑!她们扶着犁耙,一遍遍地播种田间的丰收;她们挥起锄头,一遍遍地翻开自己开垦过来的每一寸土地。她们赤着脚唱着歌,把一切烦恼与忧愁抛进池塘抛进村口的小河里喂鱼,撒进田间撒进地施肥,种下一片绿,收割一片希望!在外人眼里,她们似乎整天就是这样的忙碌着快乐着,有谁知道,谁知道客家女人是把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忧愁自己的心酸和着血拌着泪一起吞进自己的肚子里的! 灶头锅尾:风风火火的客家女人,她们忙完了田里地里,又扛起禾钎拿着柴镰上山砍柴,或是背上竹篓上山采山菇摘野果,去荒地找野菜刨山药,回到家里又生火做饭。客家女人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经客家女人弄出来的饭菜,总能让你馋嘴一辈子!一把野菜,一掬山药,她们总能翻着花样儿摆弄出让人恋恋难忘的可口的美味来。客家女,能让你把穷日子也照样过得有滋有味!有人说,客家女人是火把,把生活照得亮亮堂堂;客家女人是甘露,把生活湿润得甜甜滋滋;客家女人是泥土,让生活长出大片大片的丰收。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摘录自《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与“朱毛红军”的巾帼风采》 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客家妇女“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善良贤淑、宽厚仁慈、心系社稷、为民济国”的传统美德在朱毛红军女将士暨中央苏区妇女中得到传承和张扬。她们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精神,是永远值得论道的。 众所周知,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是在其独创的历史、地理和家庭环境长期形成的。客家人由中原南迁,路途遥远。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只能靠双脚跋涉,日晒雨淋、风餐露宿,行路之难便可想而知。千里奔波当中,客家妇女肩挑背负、烧米煮饭、洗衣缝补、照顾老人,其中辛苦是不言而喻。但是,她们却不怕艰苦,毫无怨言,一直跟随男人由北方来到南方定居。当时,闽、粤、赣三地非常落后,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各方面都很差。在这种环境下,客家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之事无不为之。尤其是明、清时代,客家地区的许多男子外出谋生。这样“耕耘劳作、持家教子、侍奉公婆”等家庭重担,便历史地落在了客家妇女的肩上。 一代客家巨子、“红军之父”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从小就很懂事,聪明能干,女指针红、置茶办饭、挑水砍柴、栽秧打谷,样样入手。自19岁来嫁世林府君,在这个劳动的家庭里更显出是一个劳动能手,且极能任劳任怨。面对贫穷的家境和成群的孩子及沉重的生活负担,她兼顾着母亲和农妇的双重工作。自朱德元帅能记忆时起,钟太夫人便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忙乎着做一家二十多口人的饭。饭煮好了,还要种田、种菜、担水、挑粪、喂猪、养蚕、拈棉纺纱、洗浆补丁,常常忙到深夜。作为当时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均由钟太夫人分派,并拿扫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砍到家中的柴,挽成小把码起备烧,或帮着织麻纺线,喂猪喂牛。临终时,也同样还在灶前转动……这些,既是客家妇女“聪慧贤淑、吃苦耐劳”的缩影,又是当时客家妇女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可以说,劳动是她们生活的全部。 客家妇女不但自己异乎寻常地勤劳俭朴,同时还把这一美德传授于自己的子女,从小便培养他(她)们。正如客家童谣所唱:“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拾柴爹娘烧,四岁、五岁学织麻,六岁、七岁纺棉纱……”客家妇女就是这样以其美德影响子女,以致一代又一代,形成了其勤劳、吃苦的传统精神。在这方面,朱德母亲钟太夫人尤为令人称道,因她正是注意以自己“勤劳吃苦、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榜样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以自己“宽大胸怀”和“深厚同情心”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她的子女!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记述:“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在《孕育一代客家巨子朱德的伟大女性——钟太夫人》(陈泰阶、陈明祥文)一文中也有段记述“那年麦播时节,朱德随父一起挑粪上山,谁知山高坡陡,不小心摔了一跤,桶毁粪倒,泼了自己一身,臭气熏天。下种覆土,锄头又不听使唤,净往自己脚上铲。钟太夫人手把手地教朱德,如何根据山路的特点进行肩挑背磨,如何抛粮下种,打窝覆土……就这样,年轻的朱德很快就熟练掌握了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对于钟太夫人的为人,朱德在其《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也深情地记述道:“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在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面对人生的厄运、生活的困苦和家境的悲惨,钟太夫人也是勇于直面、毫不畏惧、处惊不变。如甲辰(1904)那一年,地主因增收佃租不遂,于大年除夕强逼朱德总司令全家搬走,不让继续承佃。由此,朱德一家人都哭了,连夜分散到两处住。因为人手减少,恰恰接着又是一年旱灾,家庭生活便更加困苦。然而,惯于忧患、惯于勤劳、惯于忍耐的钟太夫人,却并不灰心和沮丧,仍以她惊人的毅力领导全家来与险恶的环境搏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庭教育、贤妻良母——贤才蔚起、国治民安的坚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