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8-11-23 11:22:21

李喬 文學影視雙棲 叫好叫座

  苗栗縣籍作家李喬繼「寒夜」被拍成40集公視連續劇後,他的客家抗日劇本「情歸大地」,也拍成客家電影「一八九五」,在各地獲得不錯回響。著作多達七百多萬字的李喬,這幾年積極跨足影視界,有人以「影音李喬」形容他的轉變,肯定他是台灣文學、影視兩棲的傑出文化貢獻者。

  二二八 埋反骨性格

  李喬也是繼客家文壇大老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後,第二位以「寒夜三部曲」完成大河小說的作家;鍾肇政的「魯冰花」、「插天山之歌」被拍成電影;李喬的作品同樣受到青睞。

  李喬本名李能祺,民國23年生於苗栗縣大湖鄉靜湖村(蕃仔林),受父親李木芳日治時期領導「農民組合運動」被捕入獄,二二八事件後父親差點遭活埋的影響,深感台灣人遭殖民的苦難悲情,也埋下他的「反骨」性格。年少的記憶,孕育了他的「寒夜」;經過10年的田野調查,也完成「埋冤、1947」巨著。

  竹師歲月 奠文史基礎

  「我如一粒乾枯的種籽,突然掉進肥沃的大地,快速吸收養分。」李喬特別懷念新竹師範的歲月,文史、哲學基礎,都是那時打下的。那時流亡學生、老師大量來台,菁英雲集,如心理學老師路君約、國學大師周紹賢、哲學老師吳顧言、美術老師李澤藩(李遠哲父親),皆是一時之選,都影響他甚深。

  李喬說,周紹賢教他詩詞歌賦,印順法師的高足吳顧言教他哲學,佛學素養極高,那時他除接觸佛學外,更大量閱讀黑格爾、淑本華、尼采的作品,讓他感到生命的悲劇感,而他的第一篇長篇小說是「痛苦的符號」。

  李喬26歲發表「酒徒的自述」短篇小說,但大量創作卻是10年後。他師範畢業後,邊在國小教書,邊準備高考及初、高中老師鑑定考,花費了他近10年歲月,但他45歲時就完成了「寒夜」、「荒村」、「孤燈」3篇長篇小說。

  「存在先於本質,反抗先於存在」,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李喬,他的小說、文化論述也充滿著「反抗哲學」。

  寒夜三部曲 先民血淚

  「寒夜」述說先民到蕃仔林拓墾,遭土豪劣紳與日本官僚欺凌,主角彭阿強硬頸得「向天借命」;「荒村」的劉阿漢領導「農民組合運動」不與日本妥協,威武不屈;「孤燈」描寫日治末期台籍青年冤死異域,只能遙望思念北方的土地與母親。

  「寒夜三部曲」也被改成「來去蕃仔林」客家舞台劇、「台灣我的母親」閩南歌仔戲;在齊邦媛教授協助下,被翻譯成英文,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在日本也被翻譯成日文,深受日本文壇重視。

  「台灣好美,台灣人不很美」,李喬的「情歸大地」,將客籍抗日青年姜紹祖、徐驤、吳湯興的故事,串成感人肺腑的保鄉衛民故事;馬關條約清廷割台,當時那有政府、國家?連領導人唐景崧、丘逢甲都潛回大陆,這是台灣人的悲情,但這三位熱血青年卻為土地、家園而戰,何等悲壯?

  他說,乙未戰役竹苗客家子弟抗日,是認為土地、家園是賴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任何入侵者皆是土匪,硬頸的客家人怎能當順民?吳湯興戰死在八卦山,連屍首都找不到,夫人黃賢妹也投井殉夫。吳湯興的後裔還住在銅鑼鄉,聯合大學新校區土地,早年也是吳家的。

  48歲教職退休 續創作

  李喬48歲時從教職退休,除繼續朝「反抗文學」創作,完成「殺老鴇的故事」、「藍彩霞的春天」…等揭露社會底層的小說,也積極投入台灣文化的論述,以文化來詮釋文學。

  李喬認為台灣文化是漢文化的一支,與大陆文化無法完全切割,如「恕道」是優點,迷信就是缺點。當前台灣文化的危機是「雙重一元中心—邊陲」,如果過度以人,台灣會被邊陲化,讓台灣文化缺乏主體性,因此台灣必須朝平等、多元、尊重努力。

  李喬從86年起也積極投入影視,在大愛主持「客家週刊」、在公視製作「文學過家—說話劇場」及客家電視「客家心、客家情」…等多個節目,獲得不錯回響。


2008-11-23╱聯合報╱第18版╱桃園綜合新聞╱本報記者何來美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11-23 11:23 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喬 文學影視雙棲 叫好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