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 发表于 2008-7-2 06:21:05

漳州武术的对外传播

漳州武术的对外传播

--------------------------------------------------------------------------------



⊙三停

古代中国重文轻武,加上清代福建武术传播很多是伴随“反清复明”的运动,故在武术传承上少有文字记载,多为故老口述相传。据不完全统计,清以来漳州对外武术传播有如下方面。

清雍正年间漳州茶商洪熙官创洪拳,后传与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有关。洪拳,传入广东后,成为当今广东南拳最大的一派。历史上高手频现,如铁桥三、黄飞鸿、林世荣等皆是。

清雍正年间查抄少林,少林寺来漳的铁头和尚逃到福宁州屏南县的慈音寺。他将千斤坠绝技和全套少林罗汉拳、单鞭罗汉拳传与屏南上际头张宗标,使其成为屏南的一代宗师。这些拳法也在屏南流传至今。

清嘉庆年间,浙江省温州府平阳县鳌步雷渎村温大九从福建漳州学得白鹤拳,白鹤拳始传入平阳县,当地人称“雷渎鹤法”,共五十八个套路。清光绪年间,垂杨温简荣只身前往雷渎学练鹤法,将该拳传至小南平原,将原有套路简化演变成十五个,人称“小南鹤法”。这种鹤法,被温州武术界称之为功柔步鹤法身,独树一帜。

清道光十一年,漳州府诏安县客家人刘明善渡海至台湾西螺七嵌(康熙年间由漳州诏安渡台之廖姓聚居地)之头嵌大园,开设“振兴社”,传授“金鹰拳”,人称“阿善师”。奉祖师为观音、金鹰、白猴、传教、练成等五善师。

清道光十一年,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人廖金生应邀渡海至台湾西螺七嵌之第五嵌港尾,设立“金狮连阵武野馆”,传授“布鸡拳”(或称“白鹤拳”),奉白鹤先师、张魁先师、布鸡先师、山西夫子为祖师。

清同治年间,诏安廖姓后裔得渡台“高荣师”的真传,结合廖氏家传武艺,由廖懋昭于光绪年间开设“勤习堂”,入门为“太祖拳”,奉宋太祖、白鹤先师、观音娘娘为祖师。

清光绪年间,漳州“老鹰师”渡海至台,先住西螺,后至葛玛兰的玛伶社玛喜府上,以反清复明为志,不露姓名,设暗馆授徒少林金鹰硬枝拳、左手半槌棍等,号“振兴社港仔尾瑞狮团”。

清末,祖籍漳州府平和县的拳师何红毛(师从福建少林“胡诗师”)在台湾嘉云地区设立“平和馆”,传授太祖拳和白鹤拳,人称“红毛师”。

民国初,“漳州师”于厦门码头社美仁后保传授达尊拳。其达尊拳的特点是“短枝阔马”,以声助力;手到脚到,出手双肢,一防一攻;出枝不悔,攻如蛇行,虚实相应;侧身防守,退踩偏步;注重运用肩胛力。入门套路为拖战、双蹀、弹擒等。中级套路为七步、十字、关公捋须、小门等。高级套路为楚头、双随、八卦、挑龙、猴拳等。对练套路有“套三下”、“牵牛儿转”等。散技包括脱手、擒拿、摔跤、落地剪脚等技。器械有三尺(雨伞)槌、五尺(齐眉)槌、柳公拐、大刀、扁担、飞镖等。

民国时,漳州石码卢万定习学泉州蔡玉鸣五祖拳,成为五祖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传授漳州、石码、厦门一带的门徒有数百人。壮年以后,复下南洋授徒,直至老死于印尼。印尼卢氏国术馆门下数以千计,系印尼五祖一大支脉。

在台湾光复初期,诏安廖姓后裔“唐山师”,设立“凤山馆”,奉白鹤祖师,授“白鹤拳”。

解放后,在香港地区,先后有漳州的捷元堂拳师郑文龙、朝元堂拳师卢泰南、习艺堂拳师康寿领悬壶传薪。

上述不少漳州拳师,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或隐姓埋名,或改名换姓,现在已经很难深入地探索其祖籍和拳法渊源。

彩向阳 发表于 2009-4-25 22:47:42

我们村上一代师傅 曾到云霄、潮汕等收徒,我看过潮州那里的拳法部分跟我们那里类似,

明堂 发表于 2009-4-26 08:26:42

欢迎 采向阳,应该将彩霞四门子发扬光大啊。

彩向阳 发表于 2009-6-10 07:59:56

四门子只是基本功,我曾接触泉州南拳,还是他们的拳法比较狠毒,可那里的人不注重基本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漳州武术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