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6-12-31 11:05:05

新加坡客家人张振兴先生与马季的一段交往

一代相声大师-马季逝世了,兹附上 他今年十月七日在苏州博爱学校为其慈善筹款活动担任“爱心代言人”所拍的照片,请放上网页作为纪念。谢谢。

张振兴
+65-90128952

Chin Hin CHONG <chinhin@nanoplanet.com.sg> wrote:


821 相声大师马季 2006年10月7日在苏州与博爱学校理事长张振兴 相谈甚欢

http://kejiawc.vicp.net/upload/UPFILE/2006/200612311113340CCH and Maji at Boai Charity Group DSCN0825.jpg

825 面谈之后 马季、张振兴等开开心心拍张团体照
http://kejiawc.vicp.net/upload/UPFILE/2006/200612311113341CCH and Maji at Press Release Conf DSCN0829.jpg

829 热烈邀请 马季 上台担任大会主宾为博爱学校 筹款活动 做“爱心代言人”

http://kejiawc.vicp.net/upload/UPFILE/2006/200612311113342CCH and Maji at SIP Boai Charity DSCN0821.jpg

新加坡张振兴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6-12-31 11:40:30

严教授,

谢谢上传到?#23458;家风情网?#30340;客家社区的适当网页,以作纪念!

854 博爱学校的学生代表们

858 博爱理事长 张振兴 致欢迎词

866 马季 作 爱心发言 , 鼓励各界人士 对脑瘫孩子 伸出援手

7106 马季在会场一景

Maji and KF Chong - 马季给献出爱心的外资单位代表Seagate 的无锡总经理 Mr KF Chong 送上他的心意 - 他亲手书写的墨宝?#29233;无国界?/DIV>

新加坡张振兴 :-)
http://kejiawc.vicp.net/upload/UPFILE/2006/200612311125330BoaiCharity7Oct06DSCN0858.jpg

http://kejiawc.vicp.net/upload/UPFILE/2006/200612311125331BoaiKids7Oct06DSCN0854.jpg

http://kejiawc.vicp.net/upload/UPFILE/2006/200612311125332CCHMaJiatBoaiCeremony_7Oct06_DSCF7106.JPG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6-12-31 11:42:50

http://kejiawc.vicp.net/upload/UPFILE/2006/200612311136000MaJiandKF Chongfor BoaiSchool Oct06.jpg

http://mumayi1.999kb.com/pic/2006-12-31/8p1e5qsg9r3fhg6z6c36.jpg

chinhin 发表于 2006-12-31 14:13:02

《转载》2006年10月08日 22:46
      中新苏州网10月8日电:
          题:马季当“爱心代言人”苏州“博爱学校”广受博爱
      中新社记者:周建琳

      十月七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日子。因为一所特殊的学校、因为一份特别的爱,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特地从北京赶来,国际组织IDEMA负责人远涉重洋从美国赶来,他们携手帮助苏州博爱学校度过难关。

      马季当“爱心代言人”

      “我是被博爱的校长、老师和众多慈善家的行为所感动的,博爱学校虽小但这所学校意义重大,它为孩子们夺回健康生活的权利,增强了孩子们走向社会的信心。”在昨天的博爱“爱无国界”慈善活动上,马季特意向博爱学校及捐赠方赠上“爱无国界”亲笔书法。并很高兴地当起了博爱学校的“爱心代言人”、
      博爱学校是一所民办福利性质、社会力量办学的非营利特殊教育与康复医疗机构,8年来已收治来自全国的220多名残障儿童,其中大部分是脑瘫儿。该校通过康复医疗、特殊教育相结合,已成功帮助校内48%的儿童回归社会,部分孩子重返普通学校学习。
      博爱学校校长梁兵说,学校原来在苏州沧浪区一个空置幼儿园里,条件简陋。后来,它的办学模式受到了新加坡友人黄兴利先生的关注和赞赏,他自愿捐助0.3公顷土地和150万元钱帮助博爱扩大规模。与此同时,园区政府亦给予100万元资助。2001年,“红十字博爱学校”在园区成立。

      “博爱学校”广受博爱

      “这些年中,博爱学校不断接到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捐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博爱。”对此,梁兵充满感激。
      博爱学校正如其名,来自社会的博爱,让“博爱”学校欠款(多年来博爱对困难儿童减免费用多达150万元,为此该校欠某企业90万元工程款无法一下子还清)的尴尬窘境好转。昨天,苏州博爱学校收到了来自IDEMA(世界磁盘驱动设备和材料协会)爱心筹款委员会的100多万元捐款。
      在捐赠现场,IDEMA负责人KF Chong表示,“爱心无国界,博爱学校的儿童需要我们的帮助”。

      孩子们欢乐的家庭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当温馨的《爱的奉献》响起的时候,博爱学校的贝贝在现场过生日了。这位漂亮的小女孩是博爱的校花,当马季爷爷和IDEMA爱心筹款委员会的叔叔阿姨一起为她祝福的时候,她甜甜地笑了。
      博爱是贝贝欢乐的家、是众脑瘫患儿的家。说到学校里的孩子们,梁兵自豪地说:“他们虽然肢体不全,但没有一个是弃婴。”因为脑瘫仍被大多数人当作不治之症,许多有脑瘫患儿的家庭从孩子一降生就注定了不幸。某某的母亲是卧轨的、某某的母亲是自焚的、某某的父亲是喝农药的……梁兵说,自从她从事脑瘫康复专业以来,这样的家庭悲剧看得太多了。在她看来,康复学校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帮助家长树立继续生活的信心。
      在博爱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对家长说,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无法选择健康残疾、富有贫穷,但他们每个人都应得到父母的爱。只要父母不将孩子遗弃,博爱学校一定会给他们重新生活的希望。许多家长在博爱看到孩子一点点站立起来,学会说话、认字,都泣不成声。梁兵说,看到家长悲喜交加的泪水,她就仿佛看到了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慢慢愈合的希望。(完)

    http://www.sz.chinanews.com.cn/no1_port/2006-10-08/2/117739.html
    编辑:徐燕

chinhin 发表于 2006-12-31 14:14:47

《转载》中国相声大师马季病逝

    韩咏红(新加坡《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 (2006-12-21)

    曾经给新加坡人带来过欢笑与喜悦,也曾经让许多海外华人第一次知道传统曲艺“相声”究竟是什么的中国相声大师马季,昨天上午10时因心脏病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马季弟子兼演出搭档刘伟接受本报电访时说,老师逝世的消息来得突然。

      他说,马季不久前检查身体时,医生曾经嘱咐他多注意身体的状况。但过去几天马季并未感觉任何不适,昨天上午9时,马季在卫生间心脏病猝发,被家人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

      马季逝世的消息在中国相声界引起很大震动。昨天上午,马季徒弟与相声界好友纷纷赶往医院。根据中国媒体报道,马季的另一弟子姜昆和其同门冯巩,当时都哭红了双眼。

    晚上,姜昆在情绪稳定后在电话中告诉本报:“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这个(马季)的公祭仪式搞得隆重一点。”

      根据一些马季生前的朋友透露,马季患心脏病多年,但近年健康保持得不错。一个多月前,他还在南京与同行讨论相声的教育和未来,因此他突然去世,留给曲艺界很多遗憾。

      对于远在东南亚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社群而言,马季圆圆的脸蛋和胖墩墩的形象,同样也能勾起许多回忆。

      马季与新马观众结缘有近乎20年之久。80年代中,他几次受邀到新加坡参加交流演出,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他受邀与我国电视合作录制13辑的《笑一笑,少一少》相声节目。

      根据本地相声创作者韩劳达介绍,该节目当年创下70万收视率,该特辑之后反复重播,将相声艺术的感染力推进到千家百户。

      如果说,新马不少观众是“因为有马季才知道有相声”,并不为过。

    22岁开始演艺生涯

      马季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弟子,22岁那年在业余的曲艺演出舞台上表演,被侯宝林同时看中,顺利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学艺。“马季”这一艺名,正是候宝林给取的。

      中国文革期间,表演艺术家陷入政治旋涡,遭到批斗。侯宝林和马季也吃过不少苦头。不过,他依然编创出《友谊颂》、《海燕》等新作品,在充满政治压迫和斗争的年代让人们依然记住欢笑,记住相声。

      80年代,相声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辉煌年代,马季创作出《多层饭店》、《宇宙牌香烟》、《五子争功》、《一仆二主》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此同时,姜昆、冯巩、牛群等一批马氏弟子在相声舞台上跃居要角位置。

      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媒体的普遍,一些相声演员纷纷成为“相声大腕”而与舞台越来越脱节。马季也曾经感慨相声演员都“不务正业”,演员去拍电影、搞网站,难以创作出精品。

      相比之下,马季始终以相声为本业的选择,就凸显出他理想主义的特质。

      在马季去世以后,中国主要门户网站都登出悼念专辑。在各同行和观众的评语中,马季对艺术的认真与坚持,他曾为中国相声保留命脉,他在相声界内的承前启后作用备受肯定。

      一个网民说,马季走了,从此天堂里有了笑声,人间要寂寞了。

    《联合早报》
    (编辑:苏亚华)

chinhin 发表于 2006-12-31 14:16:44

《转载》告别大师的年代

    新加坡《联合早报》韩咏红 (2006-12-22)

          中国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名段《夜行记》里有个包袱(指相声中的笑料),话说侯宝林感觉走路受限制,搭巴士受限制,一狠心费28元买了辆旧脚车,买来的破车,“除了铃儿不响,上下哪儿都响。”

      前天听到相声名家马季老师过世的消息,我搜索对相声的记忆,脑海里不住打转的是侯老师上面的笑话,还有那种诙谐中带苦涩的味道。

      中国朋友不一定明白新加坡华人对相声的感情。我翻过资料,至少在70年代初新加坡的业余文娱晚会就有相声这类节目,而且是原创作品。

      当时大家受的是中国文革思想的感召,写出来的相声也是歌颂体,记得有个脚本叫《送票》,歌颂本地华族和印族同胞的感情。已故的新加坡戏剧家郭宝崑先生就曾经粉墨登场,表演过这个段子。

      新加坡华文文艺的发展,和中国文革有一种奇异的联系。在70年代中一段文艺萧条期以后,人们听相声的日子突然一跳跳到1980年代。

      80年代,相声突然融入新加坡人的生活。南方艺术研究会出了不少新作品,1984年,“丽的呼声”主办全国相声表演公开赛,总决赛请来马季的弟子、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和他的搭档唐杰忠当评委,姜、唐二人还通过亲身示范,点评参赛者的表演。差不多同时,一些中学、初级学院开始主办起校内和校际相声表演赛。等到1989年,马季受邀为新加坡的电视台录制《笑一笑,少一少》相声节目,并创下70万收视率时,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相声热已然成形。

      现在很难解释当年那份“相声热”的产生原因,以及它后来“凉”下来的因素。也许,正是由于70年代华族文化经历过被冷落、被怀疑的日子,所以才产生80年代华人社团、学校、广播电台都不约而同推广传统文化的热潮。

      而在众多华文的文艺形式中,浅白易懂的相声,尤获得各界青睐。

      不过,这股“热”到了90年代中,无以为继。

      中国的相声迷在感叹相声低迷现状时,一般归咎于电视娱乐的强势,以及相声演员不务正业去搞电视、拍电影。在新加坡,原因可能较不直接,或者也可能是更明显——时代变了。

      其实,这未尝不能解释中国相声走入低谷的原因。

      我常驻北京以来,听过好几场相声表演,有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有全国相声表演赛的,也有红得发紫的郭德纲的。他们的表演也算可乐,可我好像很难寻回少年时代听相声的欢乐和投入。

      晃悠悠坐在场子里,听一个晚上的笑话。心中却不安稳,工作没赶完,是听些俏皮话能改善生活质量,还是收兵回家把该完成的工作和家务完成更要紧?

      我想到马季老师圆嘟嘟的脸庞和身型,以热情、活泼为特色的马季老师擅长说些歌颂好人好事,带点睿智又无伤大雅的笑话,在当年人们生活相对单纯、资讯形式简单的时代,听相声曾经代表很丰富的文化生活。

      相声是一种苦中作乐的艺术,是社会底层发泄苦闷,小人物表达他们的无奈、自私等等弱点的平民艺术。当今这个高度商业化的发达社会,不是有利于相声繁荣的土壤。

      马季走了。有中国的网民尊崇他为“最后一个相声大师”。我发现网民悼念马季和哀悼相声的心理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大家也不再埋怨演员的不务正业,现在的氛围更象在静静体会马季的离开。

      向这位曾经抖了50年包袱的老师告别,而那种社会集体沉静在单纯娱乐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联合早报》
    (编辑:黄爱莲)

chinhin 发表于 2006-12-31 14:45:45

在接到马老逝世的消息后,博爱学校随即安排副校长孙亦兵星月兼程,赶去北京参加马老吊丧活动。

据博爱学校孙副校长传回来的消息:马老的大弟子姜昆,表示会继承马老遗愿,继续关心博爱学校爱心慈善工作的进展并担任其“爱心代言人”。

“爱无国界”,祝愿在更多有心人的关爱、支持下,博爱学校(www.jsboai.com.cn)这所苏州工业园区内,唯一一所民办、非营利性质的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与康复医疗社会福利机构,能为更多的脑瘫残疾儿童,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治疗和义务教育!

新加坡张振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加坡客家人张振兴先生与马季的一段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