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10:56:05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县市简介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8个:宁都、石城、安远、兴国、瑞金、会昌、赣县、于都、铜鼓、寻乌、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崇义等县市、非纯客住县有20个:广昌、永丰、吉安、吉水、莲花、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萍乡、宜丰、奉新、靖安、高安、修水、横峰、武宁等。总人口1250万人。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11:10:21

宁都县

   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版图面积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2万,居赣州市第三位,其中县城人口13万,现辖12乡12镇。

  宁都建县历史悠久。宁都县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用阳都、宁都、虔化、博生等县名,元清时期两度升为直隶州,1934年10月为国民党专署驻地,解放初曾设宁都专区,1952年并入赣州专区。

  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宁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1932年10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

  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逐渐向闽西,然后向粤东推进。宁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有好几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如赖氏、廖氏、邱氏等。现在全县客家姓氏130多个,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讠利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定居宁都。

  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明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现,以及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宁都又添“文乡”之誉。自宋至清,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23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宁都教育底蕴深厚,民间崇学重教之风盛行,宁都中学曾连续10年高考上线人数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宁都中学廖海珍同学高考一举夺魁,成为我市、我县恢复高考以后首位全省文科状元。

  宁都是资源大县。宁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1%,活立木蓄积量784.8万立方米,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宁都还有迷人的旅游资源,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翠微峰风景区,该景区集儒、佛、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观中,有唐东平候孙中山先祖孙讠利 墓、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口塔等,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文物。

  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30.52亿元,财政总收入1.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73万。全县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产增长4%、二产增长19.6%、三产增长11.5%。实现财政收入8355.9万元,同比增长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62元,同比增长12.5%。全县各级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发展新产业,调整调优经济结构,实施工农联动、城乡互动战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11:11:43

http://www.hoodong.com/uploads/3/11546120816742000000117274.jpg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11:14:50

宁都县城新貌


http://www.ningdu.net/bbs/UploadFile/2006-11/200611306335340738.jpg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11:16:58

宁都梅江两岸

http://www.ningdu.net/bbs/UploadFile/2006-12/200612100122825092.jpg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11:23:32

石城县

 赣江源头,武夷山下,一带“碧水丹山,人文荟萃”之地,就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石城县。

  石城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自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建县,迄今已有1050年历史。石城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省长汀省、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处在赣州、抚州、三明、龙岩四地市的交叉点上,交通便利,自古以来,石城是进入闽西北直至粤东的主道,素有“闽粤通衢”之称。

  全县有耕地22.5万亩,山地17.6万亩,水面7.2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石城的农产品更具特色,白莲、烟叶享誉全国,是著名的通心白莲和优质烤烟基地县,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和“中国烟叶之乡”。以脐橙、牛心柿为主的果业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动植物种类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动物118种,中药材138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8%,活立木蓄积量262万立方米,尤其以毛竹丰产林、油茶林、松脂林等发展较快。

  石城物产充裕,资源独厚,已探明有钽、铌、钨、锡、铁、稀土、花岗岩、高岭土等10多种矿产。龙岗砚石享誉中外,所制“龙砚”历为贡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工业方面有化工、广播电子、轴瓦、矿山设备制造、纺织器材、南金纸、重纸、印刷等。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开发了白莲系列绿色食品(通心白莲、莲子奶糊、白莲慧仁糊、白莲速溶粉、维他莲子奶、营养莲子片、蜂蜜莲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陈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其中,茵陈茶、客家酒娘荣获’98江西市场食品质量优胜奖。

  石城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穿境而过的206国道石城段已全面改造,县内乡乡村村通公路,乡镇通公(砼)路率达80%,逐步构建了“十”字形国、省道二级公路网和“8”字形县乡公路环网。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石城创造了全省旧城先进模式;“十里长街”西华路气势恢宏;连接东西两城的的主干道琴江路和琴江大桥改造已全面竣工;县城防洪堤建设已全面启动;沿江路、赣江源文体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已相继竣工,逐步构建了“一城两区”的大县城框架,一座交通便捷、基础完善、功能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县城逐步展现出来。

  石城是赣江的发源地,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名胜众多。既有宋宝福院塔、五龙岩摩岩石刻、杨坊村坊式亭、岩岭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西华山、如日山、东华山、通天寨等风景奇丽的自然景色,尤其是当天高气爽之时,站在东华山顶,犹如身处仙境,更能望见“两省三县”;通天寨更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

  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彪、罗荣桓、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000余名。经历过红军攻克红石寨、石城阻击战、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革命文物和遗址非常丰富。现保存完好的有毛泽东朱德观下旧居、红家垄红四军军部旧址,虎尾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第五次反围剿时李猎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攻克红石寨旧址。

  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闽粤通衢”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石城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花灯仙子”普晋京中南海演出,“灯彩之乡”美誉蜚声省内外。

  目前,石城正朝着“连接闽赣的特色产品加工大县、生态农业县、全国的烟叶白莲之乡、现代客家文化名城”方向发展。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11:39:09

http://www.sz-travel.com.cn/tour/MapPhoto/40/688845.jpg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11:51:42

石城县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许多客家文化研究人士都称石城县是客家人的摇篮和中转站。本文认为,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大地,而石城县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之一。从以下几方面可以佐证石城县在客家民系中的这一重要的历史地位。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22:38:25

东江源头明珠县--安远县


  安远县位于江西南部,始建县于南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总人口35.17万人,辖18个乡镇,196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43%森林覆盖率达83.4%。

 安远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达83.4%,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水的发源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有独特的原始森林景观,三百山虎岗温泉群水温高达75℃,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海内外游客观光旅游。
 
  安远县处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西接赣粤高速公路和105国道,南接京九大动脉,距广州421公里,距深圳418公里,距厦门495公里,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目前,县内出境公路已全部改造为二级油面公路,5小时内可达广州、深圳。

 安远县矿产资源丰富,如铅锌矿、稀土矿、硫铁矿、钼矿、电气石矿、高岭土等,还有优质的地热资源。水资源丰富,有水库 37 座,中小水电站 40 多个,年发电量近 5000 万千瓦时,电力充裕。交通便利,距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均为 70 公里左右,有四条二级公路通往周边各县。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22:43:45

  安远是客家民系聚居地,保存完好的有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中国最大的方形围屋“东生围”,有中国最小的客家围屋“米升围”,还有曾作为乡苏维埃政府驻地的“尊三围”。

  最有代表性的东生围,是赣南地区最大的客家围屋,围屋呈“回”字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当地“二品武功将”陈朗庭所建,至今已有158年历史。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22:45:08

http://www.hoodong.com/uploads/30/11542485870822000000117270.jpg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23:01:03

安远山青水秀........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23:02:10

安远山青水秀........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23:07:08

http://gz.jxcn.cn/gzad/xinlianxin/images/pic_topa.jpg

兴国县

   兴国县位于罗霄山脉以东、武夷山脉以西的雩山山区,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东倚宁都,东南邻于都,南连赣县,距赣州市82公里,西邻万安,西北界泰和,北毗吉安市青原区、永丰,连接吉泰盆地,距省会南昌346公里,面积 3214.46平方公里,是全国扶贫重点县。

    兴国历史悠久,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置平阳县,北宋大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至今已逾千年。兴国是闻名全国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将军县、烈士县,是红军第三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部分在兴国工作和战斗过。兴国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此开府抗元,历史名人海瑞曾任县令……。兴国向来以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客家风情和富饶的特产而著称与世。

彭正矫 发表于 2006-12-19 23:09:00

http://www.blogtt.com/Gallery/18Jiangxi/934_1070_s.jpg      兴国,历史悠久。历史名人海瑞曾在此治县,文天祥曾在此开府抗元。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县是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将军县、烈士县,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部分在兴国工作和战斗过,毛泽东同志做过《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在兴国办过“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陈毅元帅曾兼任过中共兴国中心县委书记,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等也都曾先后在兴国从事过革命活动,在兴国先后创办了中共兵工厂、中央造币厂、中央红军总医院等。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占青壮年的80%多。在参加长征的红军12个主力师中有7个师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中央警卫师”三个师大多是兴国子弟。革命战争年代,全县为国捐躯的烈士有5万多名,其中姓名可考的烈士就达23179名,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达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建国后,全县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开国将军有54名,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县市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