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2-5-18 22:01:31

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艺术--谁来拯救?拿什么拯救? [转]

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艺术--谁来拯救?拿什么拯救?
--------------------------------------------------------------------------------
2002年5月18日08:42  新华网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在我国,它包括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习俗礼仪节庆等。

  今天是我国昆曲被列入联合国的“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周年的日子。“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多数人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然而它已经把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问题摆到了桌面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正式启动“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搜集和抢救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古琴艺术已列入申报名单。该院将与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合作,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建立非物质遗产的登记等级体系和适用开发等级标准,编撰相关图书、建立资料馆、数据库及网站。

  保护刻不容缓

  由于历史文化悠久与多民族等因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包括各类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等,如织染、刺绣、雕刻、陶艺、剪纸、年画等等。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经由口耳、形体传播,随着老艺人们的退出、减少,这类遗产面临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以昆曲为例,建国时有400多部保留曲目,到80年代只有200多部传承下来。目前中国只有昆曲一项入选非物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每两年只允许申报一个种类,因此在得到专项保护之前,抢救和继承濒临灭绝的文化形态迫在眉睫。

  我国曾在50年代和80年代组织过民间采风和调查,出版了音乐、美术、戏曲等单项的集成资料。但今天这些书大多在图书馆和研究机构束之高阁,普通人士得不到这方面的专业鉴赏指导,保护意识也无从谈起。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十几家大学欲将中文系的民间文学课取消,非物质文化的后备研究人员不容乐观。

  日韩做出榜样

  在亚太范围内,日本、韩国与中国文化相近,他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传统文化。

  日本文部省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能剧一次;日本官员均以能剧、歌舞伎、狂言等传统艺术招待外宾;多数乡村设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

  韩国在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之前,已经确立了国家级文化遗产110多个,地方级文化遗产251个。去年,韩国的皇家音乐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简介中,韩方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

  观众才是保护神

  昆曲列入保护名录后,南北各家剧院都在积极向市场寻求发展,以推广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北方昆曲剧院在国内外举行了一系列演出取得成功。种种迹象表明,昆曲借列入保护名录的契机,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而苏州昆剧院则借助昆曲发源地的优势,把昆曲表演和旅游结合起来,走群众普及的路子。他们在昆山、周庄等旅游景点设立舞台,在政府支持下进入街道组织昆曲比赛,不少年轻演员也获得了表演机会。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所说,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之后不能仅仅停放在博物馆里,培育观众才是长久之计。

  学院教育瞄准非物质遗产

  尽管目前的种种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但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日前,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目的是将民间艺术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填补我国学院教育长期忽视民间艺术的空白。而且,中央美院还计划设立文化遗产规划管理本科专业,专门针对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民间艺术品的开发等课题。此外,中心还将着重抢救、整理、研究民间原生态文化信息,建立中国非物质遗产档案库,启动民间剪纸保护传承项目。
http://news.sohu.com/54/62/news200916254.shtml

wuwen 发表于 2002-6-23 13:43:34

RE: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艺术--谁来拯救?拿什么拯救? [转]

的确是应该提到保护的日程上了。城市化的加快必然使传统的艺术遭到破坏的。

dogiant 发表于 2002-9-18 16:13:57

RE: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艺术--谁来拯救?拿什么拯救? [转]

有些民间文化艺术看来只能博物馆化来保留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艺术--谁来拯救?拿什么拯救?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