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kanews 发表于 2015-11-23 20:04:21

寻访韶关翁源湖心坝民居群

寻访韶关翁源湖心坝民居群:梦回沈家,领略客家文化风情
字号减小字号增大

长安围整体平面为半圆形,门坪外挖有一口大池塘,是典型的客家风格。

http://sg.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51121/bcaec5d54f0417ba0d1520.jpg  长安围整体平面为半圆形,门坪外挖有一口大池塘,是典型的客家风格。http://sg.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51121/bcaec5d54f0417ba0d1521.jpg  木门上的花雕装饰十分精致。 李佳 摄http://sg.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51121/bcaec5d54f0417ba0d1522.jpg  室内的壁画非常精细生动。http://sg.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51121/bcaec5d54f0417ba0d1523.jpg  长安围内,鹅卵石拼砌的巷道呈圆弧走势。 李佳 摄  收获的季节里,素有“江尾粮仓”美誉的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已是一片醉人的金黄。从244省道进入南塘村,道路两旁整齐的楼房、宽敞的马路、干净的街道……眼前是一座新农村建设的村子。  每天清晨,村民们从家中出发,步行百米来到一片广袤田地辛勤劳作。不远处,32座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明清时期围屋(楼)被良田环绕,形成庞大古建筑群,构成一幅岭南客家民俗文化风情画卷。这就是南塘世代沈氏后裔日夜守护的“老家”——湖心坝。  “伯公”借地偌大围屋平地起  如今的南塘村,95%的村民姓沈。据族谱记载,沈氏原居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沈氏三兄弟负其父母骨骸迁居翁源,其后由老二永初开基于湖心坝建村。  湖心坝民居群中,面积最大、历史最为悠久、保存较为完好的要数长安围。它位于湖心坝村东北部,始建于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  据村里老人介绍,湖心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准放炮、打铁、弹棉花。据说,一旦有人“违规”,长安围便会失火。这是为何?  相传,长安围建造之前,此处并非一片空地,而是伯公庙,“伯公”(即土地公)是这里的“主人”。沈氏族人向“伯公”借地建宗祠。“伯公”问何时能将此地归还,沈氏族人答曰:“钟声响起时。”  得到“伯公”应允后,沈氏族人将伯公庙“请”到一旁,祠堂、围屋拔地而起,取名“长安围”,寓意长治久安,却把还地一事抛诸脑后。多年之后,湖心坝已是富庶之地,外姓手艺人打铁、弹棉花的声音不绝于耳。一天,长安围莫名其妙失火了。村民们纷纷议论:“这是伯公被打铁声惊动,提示我们还地呢!”为了不再惊动“伯公”,村里严禁放炮、打铁、弹棉花等声响,从此相安无事。  翁源县博物馆馆长罗胜奇也证实了失火一说。他告诉记者,长安围虽是明代始建,但因失火于清代重建,建筑和装饰风格更具清代特色。  永初公嫡传子孙为纪念其建造永初公祠,后人则以永初公祠为中心,慢慢向外扩建,最终形成整体平面呈半圆形的围屋。围内中央是深邃的五进式永初公祠,由青砖砌成;两边是数十间居屋,以砂石砌结墙基,土坯砖砌结墙身。居屋为两层建筑,每间居屋面积狭小,上下两层均窗户设计。底层用以住人,上层则用以储物。鼎盛时期,长安围内居住了三四百号人,可谓人丁兴旺。  “神龟帮忙”古宅百年不内涝  走出长安围,沿着河卵石拼砌的村道可通往外翰第、大夫第、三门楼等围屋(楼)。它们中,有的高强壁垒,有的小巧精致,有的单家独院……每座围屋(楼)造型各异,坐向富有变化,院落式的平面布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韵味悠长。  据介绍,所有围屋(楼)的命名中,但凡有“第”、“轩”、“堂”、“斋”等字眼的,多是考取功名、领有封诰的官宦之家,或作书房、私塾之所。这体现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特性。开基以来,湖心坝沈氏家族贤才辈出,明朝天启元年出一文举沈宗孔,清朝出五品文官4人、六品文武官5人、八品文官10人、九品文官42人、贡生24人、庠生64人…  读书尚学,增智明理。当地客家人也将他们的聪明才智运用在建筑当中。湖心坝的围楼中,有的围楼四周在瓦面出水口处置有红石凿刻的“鲤鱼”或葫芦形状,瓦面雨水从“鲤鱼”嘴或葫芦中吐出,既美观又有利于排水。  尽管地势较低,但在湖心坝近500多年历史中,当地从未发生过内涝。村民将个中原因归结于另一个传说。相传,湖心坝的排水通道里有一只千年乌龟负责清淤工作,它通过不断走动、吞食杂物避免水渠堵塞。  但是,传说终归只是传说。罗胜奇指出,湖心坝从未内涝应归功于古宅内先进的排水系统。由于没有文史资料记载,其中奥秘至今仍不得而知。  应验“预言”:休闲旅游正逢时  随着人口的增长,1994年,当地在距离湖心坝数百米的地方奠基动工兴建南塘新村。近年来,2000多名村民陆续从围屋(楼)搬至新建楼房,如今,仍居住在围屋(楼)内的村民所剩无几。沈氏后裔的“择地而居”也应验了老祖宗的“预言”:五百年前留胜地,二十世纪辟新居。  尽管已另辟新居,但沈氏后裔并未远离,他们仍与祖宗留下的围屋(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田间劳作时,他们不时张望,守护着古宅。作为沈氏后裔的“带头人”,南塘村支书沈成柱有着更长远、更具体的谋划,休闲旅游正是古村落发展的新思路。  “我们村从2009年开始做湖心坝的保护规划,同时,向村民宣传本村历史文化,提升他们的保护意识,希望共同投入到湖心坝的休闲旅游开发工作中。”沈成柱说,“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届时湖心坝古建筑群将成为周边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2010年5月10日,湖心坝民居群(含外翰第、大夫第、长安围、三门楼)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采访时,长安围第二期维修工作正在进行中。消息网络来源:http://sg.southcn.com/content/2015-11/21/content_137387584.htm

候鸟係五妹 发表于 2015-11-28 16:24:50

有时间去看看 {:1_1:}

skc 发表于 2015-12-3 11:00:21

始终是老房,把它打扮成新房簇新不大合适。况且,当年新房墙身不像这样吧。回去想想80年代各地盖老房盖出的效果仍带传统味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访韶关翁源湖心坝民居群